(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 章宏 报道)香江秋韵浓,文脉续薪火。由点新闻、鲁迅青少年文学奖香港组委会合办的「抗战精神之光」主题征稿颁奖典礼于10月11日举行。抗战精神以文字为载体,走进学子心中。
一等奖作品诞生记:骈文为桥 连接历史
来自基督教圣约教会坚乐中学的林毓溥同学凭借作品《国魂赋》斩获此次征文活动一等奖。林毓溥的作品以骈文为文体,令读者重温峥嵘岁月,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
对于选择以骈文创作的缘由,林毓溥向记者表示,他平日喜爱浏览短视频。在视频应用程序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古人写的诗词,从中了解到骈俪形式,以及骈文文体。
不过,在创作过程中,由于骈文文体对韵律与对仗的要求较高,这对于林毓溥来说是一大挑战,而人工智能(AI)成为协助他创作的好帮手。「骈文需要字字相对。除了音乐性,文章的意境也要有一定深度,同时做好这两点很难。我写的内容里,有些地方对仗不够工整,就想到使用AI进行调整。」
林毓溥同学凭借作品《国魂赋》斩获此次征文活动一等奖。(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章宏摄)
「AI是协助改进的工具。林毓溥在使用AI调整完之后,并没有直接提交作品,而会继续完善作品。有些AI修改的地方不符合他的感觉,就自己再改,最终完成作品。」基督教圣约教会坚乐中学校长李立中说,这种「自主创作—AI辅助—个人核查」的模式,既展现林毓溥的独立思考能力,也体现了他对作品质量的高要求。
以文促思:优胜作品融合历史与思考
李校长进一步表示,此次征文比赛推动学生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思考」。「平时很多活动,比如看阅兵,就算学生很有感触,本质上还是被动接收信息。但这次写文章,他们必须进行深层思考,挖掘自己内心的想法,再思考怎么组织语言表达出来。」
他还提到,林毓溥做到了真正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到文章中。他的作品以中国历史的时间顺序为脉络,并按照自身对历史的认知一步步写下来,同时结合国家发展和抗战胜利精神。
不止于写作:征文活动促学子深悟抗战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洞的,而是一种体验式教育,最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去学习、感悟,或者在特定情境中去认知。这次征文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结合历史、结合感悟表达出来,就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项目。」汉华中学校长关颖斌表示,此次征文活动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载体。
汉华中学校长关颖斌。(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章宏摄)
关校长提到,此次活动的价值远超「征文比赛」本身。「活动除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语文训练,更是一个让学生立体学习历史的好机会,帮助他们深刻地理解民族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九龙真光中学副校长梁静云认为,征文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总结学习成果、沉淀所思所感的宝贵空间。「写作是思考与思想的果子,学生平时学了很多、看了很多,但在信息万变的时代,未必有机会静下来梳理。」她进一步表示,学生通过结合课堂所学、阅兵观感等,将零散的认知与感受整合沉淀,转化为文字作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锻炼写作能力,更能推动学生深入思考。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此背景下,点新闻于9月初启动「抗战精神之光」主题征文,面向香港各学校在校学生征集作品,并择优刊登及嘉奖。
责编: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