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治报内容图
https://www.newspaperhk.cn/Pics/2025/10/c2025101032ca4efb28404b80b81b8e9a8a1355c5.jpg
滙控行政总裁艾桥智(左)、滙丰亚洲及中东地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右)昨日见传媒,香港上海滙丰银行主席王冬胜(中)亦有现身支持。香港文汇报记者马翠媚摄 (香港文汇报记者马翠媚)滙控(0005)昨掷千亿大计震撼全港,宣布拟以每股155元现金代价,斥资1,-香港法治报,法治报,香港法治網,香港新闻,法制网,法治网
http://www.newspaperhk.cn/finance/detail/1045.html
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 > 详情

滙控豪掷千亿私有化恒生 私有化须「过三关」(附恒生大事记)

2025年10月10日 10:28:36  来源:香港文汇报   浏览量:21147

滙控行政总裁艾桥智(左)、滙丰亚洲及中东地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右)昨日见传媒,香港上海滙丰银行主席王冬胜(中 )亦有现身支持。香港文汇报记者马翠媚 摄

(香港文汇报记者 马翠媚)滙控(0005)昨掷千亿大计震撼全港,宣布拟以每股155元现金代价,斥资1,060亿元全面私有化恒生银行(0011),作价较对上一日收市价119元溢价30.25%,对恒生总估值高达2,900亿元。滙丰集团行政总裁艾桥智昨现身中环滙丰总行,亲自为这笔「千亿大计」解画,他强调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旨在释放双品牌协同效应。为应对资本开支,滙丰将于未来三季暂停回购,但明确承诺保留恒生的品牌、市场定位和分行网络。对于员工去向,他明确表示「打算继续投资于香港人才」,间接否认大规模裁员计划。他重申此举代表滙丰对香港经济一项重大投资,对本港投下「信任票」。

滙控及恒生昨在开市前齐齐公布私有化消息。根据公告,滙控透过全资附属滙丰亚太提出一项附先决条件建议,拟以协议安排方式私有化恒生,每股作价155元现金,相当于恒生上半年账面值1.8倍,亦较恒生过去12个月平均股价溢价高达49%。值得注意的是,此价已超越自2022年3月恒生曾高见154元,恒生对上高位为2019年高见173.8元。

私有化消息一出,昨日恒生股价大升,收市升25%。 彭博社

对于滙控提私有化恒生银行,不少人关注「为何会选择现时提私有化」,艾桥智透露,此决策已筹备数月,包括与董事会、监管机构及专家深入探讨,时机基于滙丰的资本生成能力,「冇所谓完美时机,只係𠵱家發生咗」。他亦直言,作价已反映恒生未来数年潜在价值,为小股东提供难得的实时套现机会。

斥巨资私有化是对港重要投资

同场的滙丰亚洲及中东地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指,明白有很多「长情股东」长期持有恒生,部分投资者甚至跨越几代人,惟相信今次私有化邀约建议,能公平地回报股东长期支持,为股东提供非常具吸引力的变现机会,以显著溢价实现投资价值。他强调今次是集团对香港作为主市场的重点投资,对香港经济前景抱有很大期望,包括成为领先的财富管理中心和资本市场中心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尽管私有化需经股东批准,但市场普遍睇好成事机会极高,皆因滙丰亚太及其一致行动人士已持有恒生约63.36%股权,等于滙丰阵营未开会已握过半赞成票,加上今次收购价甚为进取,分析相信多数小股东将「落袋为安」。值得一提的是,公告明确提到对价不设上调机制,意味滙丰不会提高收购价,反映滙丰强硬立场及对私有化恒生「志在必得」。

「无需借钱」 未来三季暂停回购

为应付千亿现金支出,滙控宣布未来三季暂停股份回购,但强调「无需借钱」,全数资金来自内部资源。交易完成后,集团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CET1)由6月底的14.6%下降约125个基点。艾桥智预期,将透过业务自然增长,及由即日起不再启动任何进一步的股份回购,旨在将CET1比率恢复至14%至14.5%目标范围。

问到恒生撤销上市地位之后与未整合之前分别,艾桥智强调「恒生对我来说已经将是滙丰的一部分」,集团明确打算维持恒生的治理结构、香港牌照、品牌及市场定位,使其保持原样。他预期,整合能从股权结构中释放更大潜力,强化产品多样性、国际网络及科技能力,创造额外协同效应。

问到有否裁员计划,艾桥智交出「简短答案」是「我们打算继续投资于香港的就业,投资于香港的人才」。他强调香港不仅是滙丰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更是巨大增长机会,故该行打算继续投资于香港的科技。「这项计划的投资说明了我们对香港经济未来的信心,及我们对香港的承诺,以及将继续利用在滙丰和恒生两个品牌在香港银行业的领导地位」。

滙控及恒生股价昨各走极端,其中恒生股价昨曾炒升四成,收报149.8元,升25.88%,距离收购价仅差5.2元,反映投资者普遍预期交易可顺利完成。相反,滙控股价受压,收报104元,跌5.97%,反映部分投资者对交易心存忧虑,担心大额支出或影响未来派息以至增长动能。艾桥智对滙丰股价波动则淡然回应「不打算对股价作出反应或评论」。

恒生银行大事记

【私有化影响】摩通:滙控「短期痛苦,长期收益」

(香港文汇报记者 岑健乐、蔡竞文)滙控(0005)昨日提出将恒生银行(0011)私有化。消息一出,昨日滙控与恒生银行股价走势呈两极分化。滙控收跌5.97%报104元,市值蒸发1,138.65亿元,至约17,942.33亿元;恒生收升25.88%报149.8元,市值单日增约577亿元,至约2,809.86亿元。展望后市,分析认为,滙控股价短期可能会进一步下跌,考验100元大关,至于恒生股价则可能会以私有化每股作价水平155元为上方阻力位。

滙控股价考验100元大关

致富证券市务总监郭思治昨向香港文汇报表示,恒生不良贷款比率较高(相当一部分与商业房地产有关),是现时该行面临的其中一项挑战,成为该行股价表现其中一项不明朗因素,因此对不少恒生银行的小股东而言,以每股作价155元私有化恒生,是一项正面消息,因为这较该行前日的收市水平有约30%溢价。事实上,昨日恒生股价在私有化消息公布后亦大幅上升,但收市价低于私有化每股作价水平155元。

不过另一方面,郭思治认为后市滙控股价可能会进一步下跌,考验100元大关,因为滙控需要动用大量财务资源进行是次私有化交易,再加上滙控已宣布未来三个季度都不会进行股份回购,而这可能会令部分投资者失望,降低他们买入滙控股份的意欲。

投行摩根大通以「短期痛苦,长期收益」来形容这项私有化计划。摩通的速评指出,由于私有化涉资1,060亿元,对滙控2025年及2026年的总股东回报率造成负面影响,短期而言预期股价将下跌数个百分点,但交易完成后将提升滙控的每股盈利。基本情境下,滙控原计划未来三个季度进行总额70亿美元的股份回购,因私有化恒生将暂停股份回购三个季度后,假设交易于2026年第二季完成,摩通估算,滙控2026/2027年度每股盈余利将因此提升1.5%/3.1%。摩通认为,若滙控股价反应过度,将会是收集滙控的机会,予滙控目标价122元,评级「增持」。

至于对恒生的影响,摩通亦认为将受限于155元的私有化价,可能只会维持至约150元。

恒生将更有弹性处理债务

臻享顾问董事总经理王良享则指出,滙控以较高的溢价私有化恒生,反映滙控对恒生前景有信心。恒生半年度仍有超过50亿元盈利,即使将来第三、四季仍有撇账,也无需担心银行是否稳不稳固。同时,私有化后不需要公开债务情况和处理方法,将予恒生较大弹性来处理债务。

经济学者李兆波评论指,私有化并撤销上市地位后,恒生业绩将并入滙丰的总成绩表,可减少内部资料被过度公开的机会。作为香港上市银行,恒生的运营表现需对外维持高透明度,未来若有更多负面新闻,将对其造成影响。因此,这次决定不仅对恒生有利,对滙丰集团也有利。

【市场疑虑】强调维持独立企业管治 存户不受影响

(香港文汇报记者 马翠媚)滙控(0005)豪掷逾千亿私有化恒生银行(0011)的决定,引发市场揣测是否与恒生近期商业地产贷款问题有关。滙丰集团行政总裁艾桥智昨亲自解画,斩钉截铁表明决定「同不好情况无关」,强调私有化是着眼长远战略投资,并对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的「超级联系人」角色投下信心一票。

面对市场疑虑,滙丰亚洲及中东地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进一步释疑,直指是次私有化实为对香港发展潜力的长远布局,重申恒生银行的坏账完全不是战略考虑范围之内。

艾桥智更「大派定心丸」,形容恒生本身是「一间财务上非常强劲的银行,完全有能力承受短期内一些关键挑战」。截至6月底,恒生普通股权一级资本(CET1)比率高达21.3%,流动性覆盖比率更达311%,资本充足。他有信心,私有化后在滙丰的「保护伞」下,将为恒生提供更大灵活性,可更有效地管理其资本,把握发展机遇。

对于恒生近期商业房地产贷款问题备受关注,艾桥智坦言留意到相关挑战,惟已经开始看到楼市出现稳定、正常化迹像,他相信在特区政府中期措施调节供需下,情况将逐步改善。

承诺进一步投资人才和科技

廖宜建亦指出,恒生私有化后仍保留持牌银行认可,并维持「四个不变」,包括独立企业管治、品牌形象、独特市场定位及分行网络。他保证日常客户服务绝不受影响,又指恒生一直是本港主要银行,有很深层的企业和零售客户,全部都不会改变。他认为私有化将创造双赢局面,如两间银行在科技、人才、产品和网络调动上更能发挥协同效应,未来会继续检视银行内部优化空间,并承诺在香港进一步投资人才和科技。

另外,滙控及恒生早前公布管理层「大执位」,艾桥智澄清与私有化决定无关,尽管时间上有些重叠,他透露两位新任「一姐」交接将在下一两周内进行。两行早前公告指,有「恒生一姐」之称的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施颖茵今个月将退任,并调回香港上海滙丰银行出任香港区副主席;同时被誉为「滙丰一姐」的滙丰行政总裁林慧虹,将接任恒生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一职。此外,现任滙丰香港区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总经理伍杨玉如,将兼任滙丰香港区行政总裁。

私有化须「过三关」 王冬胜现身有深意

滙控(0005)昨宣布重大决策,以协议安排方式将恒生银行(0011)私有化,为两大银行的「跨世纪情缘」写下最新一章。值得一提的是,时隔逾半世纪,滙丰出手「银码」已从1965年的5,100万元暴涨至1,060亿元,足足翻了2,000倍,若交易顺利过关,恒生将结束长达53年的上市地位。

滙丰集团行政总裁艾桥智、滙丰亚洲及中东地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昨日联袂现身解画,惟有「神秘嘉宾」出现成全场焦点,香港上海滙丰银行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王冬胜现身撑场以示支持,虽然全程「零发言」,但这位被誉为「滙丰通中关键人物」现身,市场解读为别有深意。

表明与内地长远战略契合

资深银行界人士分析,王冬胜亮相绝非偶然,相信既是向香港及内地监管机构发出强烈信号,表明私有化计划与集团在中国的长远战略高度契合,更是为这单千亿交易担任「隐形护航」角色,为顺利通过审批增加筹码。

恒生银行以往积极拓展香港商业房地产业务,近年来受市场不景气影响,导致其不良贷款和资产水平在香港银行业界属相当高。滙丰此举既能「打救」受不良资产困扰的恒生银行,也能维持香港金融市场稳定,符合社会期许。

是次私有化尚须「过三关」,包括获得监管机构「开绿灯」、恒生银行独立股东拍板通过,及香港高等法院的认可。鉴于准备计划文件所需的时间,以及高等法院就计划程序,在条件达成的前提下,预计建议将于2026年上半年完成实施。计划须得到法院会议上至少75%恒生少数股东投票支持,及不超过10%所有条例无利害关系股反对票。

翻开历史篇章,滙丰及恒生关系从来千丝万缕。回溯历史,恒生银号于1933年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伟、盛春霖及何添创立,最初专营黄金买卖、找换及汇兑业务。及至1960年代,恒生已发展成本港最大华资银行,风头一时无两。1965年明德银号挤提触发港银危机,恒生亦受波及出现挤提。在当时港府斡旋下,滙丰出手「拯救」,以5,100万元收购恒生51%股权,恒生从此成为滙丰集团成员。

当年那场「善意收购」一直被视为滙丰的神来之笔,既化解危机,又收编对手,更藉恒生扎根华人市场的优势扩大版图。自此两行形成独特竞合关系:恒生专注做「市民银行」,滙丰主攻跨国企业,双剑合璧横扫香港银行业半世纪。

责编:罗慧

  • 相关新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香港宣介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香港宣介推【本报记者张德龙香港报道】由中关村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主办、香港内地青年义工交流协会承办的《习近...
长成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
长成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儿童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未来生力军。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