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治报科技,AI,创业内容图
https://www.newspaperhk.cn/Pics/2025/6/c20250624362f2a0a2d2f4c4fb116486928d93b8d.jpg
香港文汇网制作 【编者按】香港回归祖国经已28个年头,若以人来作比喻,香港特区即将迈向三十而立之年,从稚气到从容,由初探到成熟,变的是香港政制体制的逐渐完善,不变的是这座城市始终依托着「一国两制」赋予的独特优势砥砺向前。香港文汇报将透过系列专-香港法治报,法治报,香港法治網,香港新闻,法制网,法治网
http://www.newspaperhk.cn/keji/detail/296.html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 > 详情

机甲迷、AI达人、「追光者」……祖国赋能港人科创梦成真

2025年06月24日 11:05:07  来源:香港文汇报   浏览量:37496

香港文汇网制作

【编者按】香港回归祖国经已28个年头,若以人来作比喻,香港特区即将迈向三十而立之年,从稚气到从容,由初探到成熟,变的是香港政制体制的逐渐完善,不变的是这座城市始终依托着「一国两制」赋予的独特优势砥砺向前。香港文汇报将透过系列专题报道,回眸香港在28年间有祖国作为最强后盾,在风雨中茁壮成长,完善选举制度、搭上创科「快车」、告别劏房、开动北部都会区经济引擎……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狮子山下香港新的传奇。

【本报讯】(香港文汇报记者 敖敏辉、李阳波、孔雯琼 广州、西安、上海报道)28年前的七一回归日你在做什么呢?有没有守在电视机前见证驻港部队车队跨越深圳河,有没有看到英国旗帜落寞降下,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区区旗冉冉升起?28年后的今天,「马照跑,舞照跳」香港各行各业繁荣依旧,科技行业因为背靠祖国更是蓬勃发展。AI、机器人、芯片……在香港科技人的眼中,回归纪念日不单单是一个假期,还是一个科技盛世的开始。

机甲迷麦骞誉 「变身」国家级机器人专家

1997年7月1日,望着维多利亚港夜空上璀璨的烟花,13岁香港少年麦骞誉对于「香港回归祖国」的认识仍稍显模糊,更想不到这一历史性时刻在未来将会怎样深刻塑造自己的人生。28年后,身为「麦博士」的他,已成长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国家级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人才、AI机器人企业路邦科技创始人……这些年来,从痴迷于机甲的懵懂少年,到机器人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麦骞誉以亲历者的角色,不仅见证了中国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从技术跟跑到引领全球的跨越式发展,更目睹香港这颗「东方之珠」在科技创新浪潮中逐渐绽放出新的光芒。

麦骞誉团队研发的各类特种服务机器人。 香港文汇报广州传真

「没有大湾区的产学研生态,香港发展创科和新型工业的步伐不会这么快,而没有国家创科政策助力,我的机器人梦也难以实现。」麦骞誉说。

从求人投资到资金主动靠拢

「2005年我从港科大毕业时,香港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生几乎无用武之地。」麦骞誉回忆道,那些年,曾占据全球产业链顶端的香港电子制造业已大规模外迁,金融地产炙手可热,创科几乎没有什么土壤。

所学知识难以付诸实践,而对于自己的爱好和专长又难以放手。为此,他转赴美国继续深造。

转机出现在2016年。当麦骞誉带着海归博士头衔回港创业时,内地双创浪潮正澎湃涌动。2018年,继在香港数码港成立研发总部后,麦骞誉又带领团队在广东江门成立了机器人产学研基地。

「过去,我们求人投资无人问津,而北上发展之后,各地政府都带着政策和资金来主动对接。」麦骞誉感叹。

今年以来,「具身智能」一词成为大热,而事实上,早在10多年前,麦骞誉团队便专注该领域的研发。如今,公司的具身机器人在大健康、城市物业管理、特种救灾、工程作业等领域,实现了商业化。2024年,仅内地公司的营收便超过2亿元人民币。

「比如,煤矿井下救援机器人需要适应极端环境,我们在底层技术研发已有10多年的沉淀,能够很快研制出适配产品。」麦骞誉说。

近年来,国家对自主核心技术和先进装备的重视程度达到空前高度,对人才的重视亦前所未有。2024年,麦骞誉迎来新的身份,成为国家级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一员。如今,他主持的具身智能救援机器人项目被纳入广东省级重大专项。

让中国创新成果服务全世界

除此之外,麦骞誉还有一份重要的工作,那便是将内地研发生产的智能装备,通过在香港适配符合欧美等不同市场的认证标准、安全标准,再推向全球客户,让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成果服务全世界。「我们相当于行走的『转换插头』,也有人把我们当作『超级联系人』。」麦骞誉笑言。

「回归28年最大的转变,是香港终于找到创科新坐标。」麦骞誉说,28年来,他亲历特区政策转向:从早期象征性资助,到如今过亿港元支持高校成果转化;从金融地产独大,到北部都会区大比例规划用地用于创科领域,不遗余力地支持创科发展。

「早年,我们研发细分领域机器人,香港投资人总问『何时盈利百倍』。」麦骞誉感慨当初资本短视。如今,这一切已成历史。

站在香港科学园落地窗前,麦骞誉望向港岛西岸正在崛起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他相 信,有了这样的枢纽性平台,「香港未来可期!」

「追光者」邓胜斌 用中国心造「中国芯」

「永远忘不了1997年7月1日那天和朋友一起观看香港交接仪式时的情景,激动、开心、感慨,还有太多对未来美好的期待。」时至今日,港人邓胜斌回忆起28年前回归一刻仍心情激动。回归后,邓胜斌也从香港到内地完成了一次身份的转换,来到陕西铜川成立了陕西日月芯半导体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国产芯片「追光者」,「回归28年后,我怀揣着这颗实实在在的中国心,希望能为我们国家锻造一颗不受制于人的『中国芯』。我一定会做到!」

陕西日月芯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港人邓胜斌。香港文汇报记者李阳波 摄

从青年时代起,邓胜斌就非常喜欢那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我的中国心》。「有一句话说得好:港人都有一颗永不褪色的中国心。」对于现年52岁的邓胜斌而言,如果说亲身经历和见证了香港分离百年之后的重新回归,是他这辈子最大的荣幸。那么回归28年来,赶上「一国两制」的机遇,则是他最大的幸运。

每隔2天百万颗芯片发全球

邓胜斌说,从28年前回归那一刻起,他的心就早已「起飞」,开始往来香港和家乡陕西从事进出口贸易。「记得那是2019年,突然看到一条新闻,一些国家仗着自己的科技优势,不仅掌控全球半导体市场,同时还制裁、打压我国科技企业,我的心里是又难受又气愤,总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也是在那一刻,邓胜斌听从一位在美国从事科技行业朋友的建议,「要做高科技产业,要做芯片,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于是邓胜斌说干就干,规划、选址、对接资源、建设厂房,一脚踏进了芯片行业。

邓胜斌(蓝衣)在芯片生产车间查看生产情况。香港文汇报记者李阳波 摄

「记得一位老前辈曾经说过,芯片行业从业者就象是一名『追光者』,追光逐芯,永不止步 。」成为一名「追光者」后,邓胜斌的芯片事业也犹如搭上了「光」。 2020年4月,陕西日月芯半导体有限公司在陕西铜川挂牌成立,2021年就产值过亿元人民币。目前日月芯已经拥有覆盖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及集成电路应用的全产业链的业务能力。

如今大约每隔2天,日月芯公司就有100万颗完成封装测试的芯片,从铜川发往全国各地和海外。

背靠祖国更有底气更敢拚搏

回归28年来,让邓胜斌感受最深的就是两地优势互补给港商带来的机遇,「就拿我们的芯片产业来说,芯片产业链是一个长链条,其中有个小环节缺失,都会影响到整个链条,而香港独特的贸易优势恰好很好的起到了补链的作用。」

在美国封锁内地芯片产业的情况下,邓胜斌表示,日月芯运用港企身份和香港市场便利,依托香港所长,将海外资源连接起来,让内地芯片产业链继续完整运转。

「回归28年来,凭借香港优势,我们在内地的港企不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内地巿场,都拥了有更大的机遇和发展。」邓胜斌指出,正是因为背靠祖国,所以在面对一些复杂多变的外在环境,例如贸易战、金融海啸等问题时,港企变得更加有底气,更加勇于拚搏,「因为我们记得,祖国永远都在背后。」

AI达人黄巨炜 科技联通沪港建智慧城市

「90后」的黄巨炜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28年前还是个孩子,当时他对「回归」的意义虽懵懂,却从家人的喜悦中感受到那份归属。多年后,从小刻在脑海里的「回归印记」,让他在选择创业发展时落子内地。如今,黄巨炜背靠祖国,凭借内地在人才、技术与政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不仅在上海打下了坚实的AI研发基础,更将在内地成熟的AI技术带回香港,应用于旧楼改造与城市更新,实现从研发到落地的跨地域联动。

黄巨炜参加第六届进博会。香港文汇报上海传真

上海灵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黄巨炜,这是一个身形高大挺拔的干练青年,当话题转向技术创新,他的双眼便会闪出跃跃欲试的光芒,语速也轻快了几分。「1997年香港回归那年,我还年幼,但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家中那种庆祝喜悦的氛围。」黄巨炜回忆道,「虽然年幼的我并不完全理解『回归』的深层意义,但从长辈们激动的神情、从电视里看到同胞挥舞五星红旗、热泪盈眶的画面中,我隐约意识到—这是『终于回家』了。」那一幕,深深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

北上创业支撑事业发展

很快,命运把他带到了内地。2012年,还未大学毕业的黄巨炜,带着对科创的热忱,毅然选择到中国科创「风口」之地—上海寻找机遇。黄巨炜将AI研发定位于「行业垂直化」,专攻那些市场尚未满足的场景,让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赢得政府的支持与企业的合作。

谈及为何选择内地作为创业起点,黄巨炜坦言,「内地在科技创新方面具备全方位优势—从人才储备到应用场景,从项目孵化到政府对新技术的开放态度,这些都是支撑我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黄巨炜团队曾参与了全国首例市级「一网统管」项目,在承接示范点改造,从智慧出行、智慧校园到智慧楼宇等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让他能在可控风险下快速验证并推广解决方案。

在上海的技术研发成熟后,黄巨炜还将「智能弱电、大数据监测」等科技产品「反哺」到香港市场。他透露,香港约有5万多栋楼宇,其中有1.3万多栋「三无大厦」—无业委会、无物业管理、无居民组织,「这些楼宇往往年久失修,存在消防隐患、治安死角、环境脏乱等问题。」为此,他的团队为「三无大厦」安装门禁、智能照明、监控摄像头,并通过AI算法实时检测火灾、漏水、老人跌倒、可疑徘徊等异常情况。

AI技术硕果「反哺」香港

对于管理这样的楼宇,香港的传统物业管理公司前期需投资约140万元(港元,下同),月运营成本12万元,而黄巨炜团队的方案前期仅40万元、月运营仅2万元,前期省下了100万元,后期每月又便宜10万元。「香港旧楼居民每月仅缴费数百元,就能享受30分钟内响应、干净安全的居住环境;政府也能通过平台,一屏监管全港数千栋楼。」他高兴地说。

如今,黄巨炜在香港注册控股集团公司,反过来将上海的技术和项目「买回」香港,使得公司架构真正形成「内地研发、香港运营」,背靠祖国加之香港的桥梁作用,黄巨炜公司的多项AI技术已在中东、非洲、新西兰、澳洲等地初步建立合作,并持续拓展海外市场,力求将中国自主研发的成功技术推广至全球。

责编:罗慧

  • 相关新闻
科技
AI
“厦门发展战略”启示:把规划蓝图转化
“厦门发展战略”启示:把规划蓝图转化上世纪80年代,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牵头组织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致信祝贺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全
习近平致信祝贺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全习近平致信祝贺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全国学联二十八大召开强调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深化改革创新 在党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