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田一带的新创科用地与河套香港园区将形成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香港文汇报记者曾兴伟 摄
国家「十四五」规划与「十五五」规划建议均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深化内地与香港的创科合作。为进一步推进有关发展,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昨日公布《新田科技城创科产业发展规划概念纲要》,为这片约210公顷的创科用地订立清晰发展方略。项目将划分为三大枢纽,由北至南分别是河套枢纽、洲头枢纽及麒麟枢纽,并以五个阶段发展,南边土地会预留为战略留白区,支援新兴科技产业。由于财务投入巨大,政府拟成立专属公司,与市场共同参与开发,优化开发成本。创科局局长孙东表示,希望在未来10年能够初步完成科技城产业发展的大概布局;到完全运作阶段,每年将为本地生产总值(GDP)带来2,500亿元或以上的贡献,提供逾30万个职位。(香港文汇报记者 陆雅楠)

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昨日举行记者会,介绍《新田科技城创科产业发展规划概念纲要》。 香港文汇报记者北山彦 摄
目标未来10年完成大概布局
整个新田科技城总发展面积600多公顷,近半为创科用地,当中的河套香港园区去年已率先发布发展纲要,昨日的《纲要》则为新田科技城其余创科用地确立三大发展定位:(一)提供原型制造、中试及小规模量产空间;(二)发展本地优质创科产业;(三)汇聚全球创科资源与人才。孙东指其优势有三方面:毗邻河套香港园区,与福田和皇岗的创科生态圈紧密对接,具区位优势;提供约210公顷新创科土地,可满足不同产业链环节、不同规模企业及不同科技领域的空间需求,具规模优势;享有优越交通网络,邻近深圳,同时紧靠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具备优良生态环境与宜居优势。

用地布局包括「三个枢纽、三个产业发展带」,即由北至南的河套枢纽、洲头枢纽及麒麟枢纽,以及生命健康科技发展带、人工智能与机械人发展带、微电子与先进产业发展带。规划重点包括从研发到中试融合的产业生态设计,打造「以产优城、以城引人、以人筑产」的良性循环;以「产业触媒」带动创科产业集群生态发展;并根据不同创科产业的空间需求差异,提供「产业导向」的空间形态;并提供支援创科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

《纲要》提出的五个发展阶段包括:产业初步导入阶段;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产业链中下游延伸空间的产业生态延展阶段;打造新田科技城标志性综合功能区域的新田产城中枢阶段;大规模建设新田科技城主区的产业完善阶段;以及最后预留发展弹性的战略留白阶段,以支援未来新兴科技产业。
孙东于昨日记者会解释,每个阶段均会以发展枢纽为统筹引领,发展其主要先进产业,并强调产城融合。除了引进企业成立总部、打造商业综合体,当中亦设有人才公寓空间,为创科人才提供各项城市配套。产业分布将聚焦以先进制造为核心的香港创科产业体系建设,涵盖六大领域: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机械人、微电子与智能设备、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绿色科技。
分期策略将充分考虑产业及上下游引入次序、物业递增价值、资金投入时序等因素,政府收地及土地平整工程时间表亦将配合相关策略。孙东表示,发展会由河套洲头枢纽开始,逐步向西推展至三宝树,麒麟枢纽附近则为最后一期。
孙东:与河套港园区协同发展
孙东预测,新田一带的新创科用地与河套香港园区将形成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为创科产业提供办公、原型开发、小试、中试以至生产的综合空间与全链条配套支持。在未来香港「南金融、北创科」的新产业布局下,将成为香港新兴科技产业的重镇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地,为策略性科技企业,特别是有意落户香港的海内外企业提供新创科用地,同时助力香港发挥「超级联系人」与「超级增值人」的角色,推动香港创新科技产业迈向高附加值与全球化,成为内地创科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首选平台。
每年为港GDP贡献二千五百亿元 创逾30万职位
(记者 陆雅楠)新田科技城是香港对创新科技发展的重要桥头堡,《纲要》特别就其经济影响进行评估,预计在完全运作阶段,每年可为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带来约2,500亿港元或以上的直接、间接及连带贡献,同时可提供逾30万个相关全职工作岗位。
创科局副秘书长郑嘉慧昨日在记者会上解释,有关数字是局方以楼面面积为基础,结合包括产业用途,再参照人口密度与行业人均增值等数据,计算出经济贡献值及职位估算。在职位类别方面,由于以创科产业链中下游为定位,除科研人员外,还包括先进制造产业人员及支援人员等。
在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方面,新田科技城围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机械人、微电子与智能设备等高附加值产业打造创科生态圈,吸引企业设立国际或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中试或生产基地等,吸引从事创科产业的国际人才聚集。
同时,科技城就近可用的供应链亦能提升产业效率,并透过会展会议和生产性的服务业,包括餐饮、零售、医疗、教育、物流、运输、物业等,进一步活跃创科与商业化需求,创造大量间接和连带就业机会及经济价值。
在功能设计方面,《纲要》指,新田科技城会因应不同阶段发展,会先透过促进办公、原型开发及生产空间的设置,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中期会形成产城融合中枢,结合商业综合体及人才公寓空间打造10分钟生活圈;其后会因应毗连的三宝树湿地,以实验室及多功能社交空间的建筑,促进生态友好性及科研合作。
有关的生态配套则会细分为产业支援配套、宜居服务、产业基建三个类别,同时有适当留白供后续阶段研究其他设施。郑嘉慧补充,相关规划已纳入多项环境保护条款,有信心能在发展与环保间取得平衡。
「平台公司」多层架构 政府市场拍住上
(香港文汇报记者 陆雅楠)针对新田科技城财务投入庞大且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新田科技城创科产业发展规划概念纲要》提出设立类似机管局等专属「平台公司」的开发模式,由特区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借助其资源提升开发效率、控制开发成本,并透过将土地及建筑成本转为股本投入,确保项目符合香港长远规划,同时弥补纯商业考量下的可行性不足。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强调,有关模式会坚持政府主导及产业导向两大原则,当土地释放后亦为引进龙头企业创造有利条件,目前特区政府相关部门已与多家企业洽谈,加速创科产业发展。

《纲要》指出,特区政府可利用「平台公司」与市场共同开发,共同分担风险,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实现「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的双重优势。具体而言,「平台公司」可设立双层或多层架构:第一层为政府全资拥有,董事局成员由政府委任,以确保重大决策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目标;第二层则可由「平台公司」与企业以「建设─运营─移交」、「建设─拥有─运营」、合资模式、「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等方式合作,设立子公司承接合作方的战略投资。
研由政府资金投入建设 先建后租
就市场合作方的选择,《纲要》提到,当中的资金方可包括私募基金、退休基金等具备雄厚资本,对短期财务波动承受力强,注重长期回报;而产业方拥有创科产业发展经验,有助新田科技城完善创科生态系统,实现产业导向目标;开发方包括本地及海内外地产商,具备高效房地产开发执行力;多元化企业或国有企业如公用事业、工程总承包建筑商、企业集团等,侧重政策与战略投资,产业资源丰富。
创科局常任秘书长蔡杰铭补充,目前「平台公司」仍处于策划阶段,但亦可参考河套香港园区的经验,考虑由政府资金投入建设,先兴建后租出,或对已平整土地寻求承办商(可为科技企业)投资等做法,让新田科技城于灵活架构下,对不同地块的投资需求与企业合作。主要原则包括:第一,坚持政府主导,确保整体发展符合规划方向;第二,坚持产业导向,推动创科产业成为新型科技城核心,带动香港经济发展。
创科局局长孙东强调,应相信市场力量,企业家具备高度智慧,清楚选择香港的原因与优势,以及如何在港发展。他引述早前河套香港园区的发展意向调查指,在结合政府及市场力量的模式下,共有27间公司表示有兴趣,其中约三分一为发展商,三分一为最终科企用户,其余为其他发展平台公司,反映只要政策得当、政府支持并配合主客观条件,香港创科绝对具充足的吸引力,此情况也为新田科技城未来招商引资与土地出让等提供参考根据。
填补创科中下游环节缺大型地块空白
蔡杰铭又指,由于新田科技城能填补创科中下游环节缺乏大型地块的空白,如本港企业能与内地或海外科研机构合作,结合河套香港园区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其发展机会更会显著提升。
药商:「河套研发、新田转化」 结合港深优势
(记者 胡永爱)进驻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的港企「山河半导体」创办人刘振韬表示,从《纲要》看到香港重新启动半导体行业的决心和希望,作为一个在半导体行业工作了几十年的港人,他注意到新田科技城地块规划中,特意为微电子及先进产业设置了发展带,可见十分重视,而深港互补,对生态的营造就很有利,这样才能吸引产业的崛起。
「小规模量产能力可助商业化生产」
刘振韬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内地起步迟,香港可以提供经验;但另一方面,内地发展迅速,香港也需时刻关注动向。目前,半导体业由市场部去研究技术发展方向,工程部去执行。香港在市场信息方面一定有优势,但市场部也要清楚整体技术发展的方向、不能短视,这就需要深入了解深圳乃至整个内地的行业发展情况。」
生命健康科技是新田科技城的另一重点产业。坐落在河套深圳园区、全球首家基于「类器官+AI」新药研发的「希格生科」。其创始人兼CEO张海生认为,该产业发展方向在技术协同、产业生态及战略定位上都与公司十分契合。
他提到其公司核心项目、全球首款瀰漫性胃癌靶向药,「新田的小规模量产能力将有望助力我们未来商业化生产,规划中的人才公寓和城市配套也能帮助我们吸引并留住国际顶尖的科研人才。」
他认为,新田科技城作为香港「北创科」布局的核心,和河套香港与深圳园区的地理优势结合,「将使我们既能持续受益于河套的前沿科研环境,又能充分利用新田的产业化优势,有望实现『河套研发、新田转化』的发展模式。」
孙东:港产业链可与内地错位协同发展
(记者 陆雅楠)《纲要》提到,香港创科面对制造业规模偏小、与内地城市同质化竞争、发展成本高昂等挑战。创科局局长孙东表示,特区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并积极跟进相关问题,强调要因地制宜,善用本港卓越的创科成果,推动转化,落实中试及小规模生产,这也正是新田科技城的重要发展方向,此举能建立高附加值产业,从而吸引人才。在此基础上,不排除发展若干极具香港本地特色的主打产业,数量未必庞大,但更能为本地经济增长和青年就业注入动力。
孙东表示,内地企业普遍期望「走出去」的趋势下,香港内联外通的优势,可为出海企业提供市场研究、法律咨询、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助其高效拓展全球市场,加之「香港制造」品牌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可鼓励内地科技企业将产品在港加工升级,转化为「香港制造」品牌出口海外,实现多方共赢。
30%生产工序在港进行
即可视为港产业
他介绍,根据相关规定,只要产业链中有30%(个别行业如新能源汽车为40%)的生产工序在港进行,即可视作是香港产业。这意味香港产业链可与大湾区及内地其他地区错位协同发展,促使本港传统产业与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这些均是科技城发展的重要考量。
被问到新田科技城与科学园和数码港的定位区别,孙东解释,三大园区代表了香港「南、中、北」创科园区的整体布局:南部的数码港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及网络安全等领域;中部的科学园是一个更为综合的产学研平台,目前也在北部进行布局,汇聚了众多研发中心,并重点发展生命健康科技、先进制造等相关技术。河套与新田则是未来的新兴产业区域,河套侧重研发,新田科技城作为其天然延伸,将承载河套园区优秀的科技成果,推动其落地与产业化,两地合体成为北部最大的创科园区,香港便可形成新的战略发展格局。
责编:罗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