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治报内容图
https://www.newspaperhk.cn/Pics/2025/7/c2025072399f4dba17d7a428f95f963d2ff28c5bc.jpg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跻身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而以青铜器、封泥、简牍构筑起破解古滇国存在之谜的“三重证据链”。 青铜铸史:滇人的无字史诗 晋宁石寨山,因上世纪50年代青铜器的出土而声名鹊起。这-香港法治报,法治报,香港法治網,香港新闻,法制网,法治网
http://www.newspaperhk.cn/edu/detail/551.html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详情

青铜铸史 封泥为印 简牍传文

三重证据解读古滇国之谜

2025年07月23日 12:43:14  来源:香港法治报 作者:申安民   浏览量:40611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跻身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而以青铜器、封泥、简牍构筑起破解古滇国存在之谜的“三重证据链”。

青铜铸史:滇人的无字史诗

晋宁石寨山,因上世纪50年代青铜器的出土而声名鹊起。这些青铜器堪称“立体的史书”:祭祀场景中祭司高举祭品,贵族环立如众星捧月;战争图像里武士执矛冲锋,发髻随动作飞扬;纺织场面中女奴俯身理线,监工踞坐高台;纳贡队列里异族背负珍宝,走向滇王殿堂……

然而,青铜器虽生动,却如无字之书,其深意只能供人揣测,古滇国的真实面貌仍笼罩迷雾。

所幸,石寨山的秘密并未穷尽。

石寨山出土的贡纳场面贮贝器

封泥为印:王权归附的铁证

1956年石寨山6号墓出土的蛇钮金质“滇王之印”,首次以实物确证了古滇王权,但其运转治理方式仍如雾里看花。

七十年后河泊所遗址的发现更将证据链推向高潮:“滇国相印”、“滇王相印”封泥的出土,揭示汉朝在滇王之下设立“相”的双轨管理制度;“益州太守章”封泥的确立,标志中央政权对边疆的行政管理;层层叠压的官印封泥,在《史记》“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的记载上,叠加起汉代边疆治理的政治智慧。

这些指甲盖大小的泥块,成为连接《史记》文本与考古实物的关键密码,补写了司马迁笔下的历史细节。

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封泥滇国相印

简牍传文:边疆文脉的觉醒

河泊所遗址最震撼的发现是五万余枚简牍,其中一枚墨书“滇池以亭行”的木牍尤为珍贵。这些简牍与“益州”铭文瓦当相互映照,首次以实物形式确认了三个重大史实。一是地理传承:写着“云南”“滇池”等字的简牍将地名实证推至汉代,揭示古滇国核心区与现代云南的延续;二是行政建制:简牍记载的邮驿制度、赋税档案,还原了益州郡的日常运作;三是文化融合:汉式建筑瓦当与本地简牍文书同出,见证中原技术与边疆传统的交融。

当简牍上的墨迹与《汉书·地理志》记载的益州郡二十四县名录重合,一条从“西南夷”到郡县制的历史脉络豁然贯通。

瓦当

三重奏鸣:多元一体的边疆叙事

青铜器的文化基因、封泥的政治认证、简牍的行政实录,共同编织起破解古滇国之谜的证据网络。晋宁河泊所遗址作为商周至汉晋时期云南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中心聚落,其城墙、道路、高台建筑基址的发掘,尤其是汉代郡治的准确定位,使古滇国从传说走向信史。

从司马迁的寥寥数语到考古刷下的一粒粒尘土,青铜器凝固了古滇人的呼吸,封泥烙印了王朝的权威,简牍书写了边疆的文脉。当三重证据在红土高原上交汇,一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史,终在彩云之南翻开最灿烂的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罗慧

  • 相关新闻
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
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七月二十四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
学习进行时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城市
学习进行时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城市【学习进行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