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汇全媒体报道,政府自2023年9月推出「补充劳工优化计划」以来,物业管理行业成为受惠领域。面临本港老龄化加剧及本地招聘困难,业界普遍反映外劳有效缓解人手短缺问题,且人员年轻化、服务水平佳,呼吁政府加快审批流程。
泓建物业管理总经理王晓君回忆,从2020年开始,保安业界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尤其夜间岗位长期空缺。公司曾在本地展开为期六周的招聘,「贴海报都试过」,但仅招到兼职员工,而兼职人员「工作时间不固定,且人工成本较高」。
自2025年起,王晓君所在的公司分两批引入8名外劳保安,占团队三成,仍有4人空缺。王晓君表示会控制外劳人数,「不希望逾越2:1的规定」(即本地员工与外来劳工的比例不可低于2:1)。她表示,不存在为聘请外劳而开除本地员工的情况,即便现在已聘请8名外劳保安,「若有本地员工来应聘,仍会对本地人进行面试。」
王晓君表示会控制外劳人数,「不希望逾越2:1的规定」。(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Sunny摄)
王晓君强调,外劳薪资与本地员工相近,加上住宿开支后,成本甚至更高,但好在从流动性上来讲,比兼职更稳定。她又指,外劳招聘集中在广东省,语言文化适应较快,且年龄集中在30岁左右,「内地年轻人愿意做保安,香港后生仔却少人问津」。不过,需额外培训适应本地的处事方式,例如应对住户投诉或加强安全意识。
海韵花园业主立案法团主席黄文超对外劳保安人员的表现给予较高评价,形容「进取、勤力」,亦会主动协助长者,与过去兼职员工「夜班睡觉、缺乏归属感」形成对比。但他提醒,外劳人员对香港法律的理解可能不足,需加强培训。
黄文超对外劳保安人员的表现给予较高评价。(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Sunny摄)
29岁的外劳保安陈志远原为江门特警,通过退役军人平台来港工作。对于文化融合问题,外劳保安陈志远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表示,虽然初来乍到时遇到了一些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同一句广东话,两地理解不同」,但通过多学、多做、多问的态度,他已经逐渐适应了香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感谢本地同事的耐心和关心。公司为其安排的宿舍设于深圳市福田区,每日通勤3小时。
对于文化融合问题,外劳保安陈志远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Sunny摄)
香港物业服务公司协会主席潘建良形容输入外劳是「及时雨」。他澄清,外劳未抢占本地饭碗,因「即使全数聘用外劳,也仍有空缺」。他总结,对于非技术性岗位,外劳员工普遍呈现服务素质高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他们比较年轻。目前聘请的清洁或保安岗位员工年纪大概在30 - 40岁之间。
香港物业服务公司协会主席潘建良形容输入外劳是「及时雨」。(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Sunny摄)
当记者询问是否依据政府拟定的工资中位数进行外劳人员招聘时,潘建良表示工资中位数是一个参考,例如私人物业保安每月2万港元人工,公屋保安每月1万港元,那么工资中位数就是1.5万。但实际招聘时,会根据具体所在区域的保安岗位来拟定工资,不一定按照中位数来执行招聘。他认为,外劳员工的工资加上住宿补贴后,与本地员工相若。
展望未来,业界期望政府缩短外劳审批时间。
责编: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