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一则消息让餐饮圈陷入沉默:知名连锁品牌云海肴创始人赵晗不幸去世,年仅40岁。这个把云南菜推向全国的创业者,人生永远停在了不惑之年。消息传开后,除了惋惜,更多人开始追问:在“不拼就输”的商业赛道上,我们究竟要付出多少代价?
从云南山野到全国餐桌,他的人生像一场不停歇的奔跑
赵晗的故事曾是创业圈的范本。2009年,他和伙伴在云南旅行时被当地美食打动,带着“让更多人吃到地道云南菜”的想法,在北京开了第一家云海肴。从最初的小馆子到后来遍布全国的200多家门店,他用14年时间把云南的菌子、汽锅鸡送上了北上广深的餐桌。
熟悉他的人说,“连轴转”是赵晗的常态。疫情期间餐饮行业遭受重创,他带头直播带货、调整菜单、推动门店数字化,硬是带着团队扛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就在去世前几天,他还在朋友圈分享新门店的筹备进展,字里行间满是对行业复苏的期待。可谁也没想到,这场持续了14年的奔跑,会以这样突然的方式停下。
网友们翻出他过往的采访,“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一年飞行200多次”“办公室常备救心丸”的细节刺痛了很多人。有人感慨:“我们吃着他店里的菌子火锅,却不知道背后是一个透支生命的创业者。”
争议爆发:“拿命换钱”的创业观,到底值不值?
赵晗的离世,像一块石头投入湖面,激起关于“创业代价”的激烈争论。
支持“拼搏论”的网友认为,商业世界本就残酷。“40岁正是事业爬坡期,餐饮行业竞争白热化,不拼怎么守得住200家店?”有人拿云海肴近年的扩张压力举例,疫情后同行加速内卷,他若不拼命,可能早就被市场淘汰。在他们看来,“用奋斗换梦想”是创业者的宿命。
但更多人在反思这种“透支式生存”下。“赚再多的钱,没命花有什么用?”一位创业者在评论区写下自己的经历:连续三年每天工作16小时,去年体检查出5项指标异常,如今不得不停下手头项目。类似的声音越来越多:我们总说“年轻就是资本”,可资本一旦挥霍完,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更尖锐的质疑指向整个社会的“成功焦虑”:为什么我们总在歌颂“带病工作”“熬夜加班”?为什么把“牺牲健康”等同于“敬业精神”?当“40岁去世”和“知名创始人”这两个标签放在一起,这种成功的代价是不是太沉重了?
比悼念更重要的,是学会给人生按下“暂停键”
其实,赵晗的故事并非个例。近年来,年轻创业者猝然离世的消息时有发生:38岁的某科技公司CEO因心梗去世,生前朋友圈全是工作动态;42岁的餐饮连锁创始人突发脑溢血,倒下前刚签完新一轮融资协议……他们像陀螺一样旋转,直到体力耗尽的那一刻。
有人说,这是时代的无奈——房价、竞争、生存压力逼着每个人往前冲。但也有人反驳:“没人拿枪指着你熬夜,是自己停不下对‘更多’的渴望。”就像云海肴的slogan是“从云南来,为美好而活”,可创始人却没能来得及好好感受这份“美好”。
如今,赵晗的朋友圈停更在9月初,最后一条是他在云南考察新食材的照片,配文“山野里的味道,值得等”。或许,他想告诉我们的不仅是食材需要等待,人生更需要留白。
这场争论的背后,是无数在赛道上奔跑的人对“活着”的重新思考:成功的定义,难道只有规模和速度吗?当我们为了“让更多人吃到云南菜”而出发,最终却没能亲自尝尝故乡的新菌子,这样的遗憾,又该用多少家门店来弥补?
赵晗的故事落幕了,但关于“如何平衡奔跑与喘息”的讨论,才刚刚开始。毕竟,所有的事业版图、商业传奇,若没有健康的身体做底色,终究是空中楼阁……
责编: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