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治报内容图
https://www.newspaperhk.cn/Pics/2025/9/c2025092039e7aaaadaad4f7e84a28f22cdb01cbd.jpg
在云南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如同一位用肢体书写自然密码的诗人。从洱源的青山绿水间起步,她带着白族儿女对天地的敬畏,将孔雀的灵动、山风的呼啸、民族的魂魄都融进了舞蹈,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在舞台上绽放出独属于中国的艺术光芒。 -香港法治报,法治报,香港法治網,香港新闻,法制网,法治网
http://www.newspaperhk.cn/renwu/detail/947.html
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专栏 > 详情

杨丽萍:用舞蹈编织云南的生命诗篇,从《雀之灵》到《云南映象》的艺术朝圣

2025年09月20日 09:49:01  来源:香港法治报 本报记者:吴鲜   浏览量:15141

在云南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如同一位用肢体书写自然密码的诗人。从洱源的青山绿水间起步,她带着白族儿女对天地的敬畏,将孔雀的灵动、山风的呼啸、民族的魂魄都融进了舞蹈,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在舞台上绽放出独属于中国的艺术光芒。

从田间地头走来的舞者,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1958年,杨丽萍出生在大理洱源的白族村寨。在没有专业舞蹈训练的童年,她的“课堂”是山间的晨雾、溪边的孔雀、田埂上劳作的乡亲。13岁她被选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时,她还带着一身泥土气——白天跟着村民插秧种稻,晚上就在火塘边跟着老人们学跳民族舞。“那时的舞蹈不是表演,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对丰收的庆祝,是对神灵的感恩。”杨丽萍曾这样回忆。

1986年,独舞《雀之灵》横空出世。舞台上,她的手臂化作孔雀的羽翼,指尖流淌着溪水的灵动,没有炫技的高难度动作,却让观众看到了自然的呼吸。这部作品拿下全国舞蹈大赛双金奖,让“杨丽萍”这个名字走出云南,也让人们意识到:舞蹈可以如此纯粹地连接天地。

从舞者到守护者,让民族文化在舞台重生

中年之后,杨丽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离开中央民族歌舞团,回到云南。“我想找那些藏在深山里的舞蹈,它们快消失了。”她带着团队翻山越岭,走访了数十个村寨,把放羊的姑娘、种地的老汉请上舞台——这些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跳的是祖辈传下来的舞步,唱的是带着泥土味的歌谣。

2003年,《云南映象》在昆明首演,轰动全国。这部歌舞集里,有佤族甩发舞的狂野,有彝族烟盒舞的灵动,有傣族孔雀舞的圣洁,更有对生命轮回的深刻诠释。杨丽萍说:“我没有创造什么,只是把云南大地上本来就有的美,搬到了舞台上。”后来,《云南的响声》《藏谜》等作品相继问世,每一部都像一扇窗,让外界看到云南各民族文化的斑斓。

有人问她,为什么坚持用“原生态”的形式?杨丽萍的回答朴素而坚定:“这些文化不是古董,是活着的生命。你看那些演员,他们跳舞时眼睛里的光,是装不出来的,那是对土地的热爱。”

与自然共生的创作观,舞蹈是生命的另一种语言

在杨丽萍的世界里,舞蹈从来不是孤立的艺术,而是与自然、与生命紧密相连的对话。她的创作灵感永远来自山川草木:看孔雀开屏,她悟出了《雀之灵》的柔美;听山风穿过竹林,她编排出《月光》的空灵;甚至观察稻穗在风中摇曳的姿态,都能化作舞蹈里的韵律。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你什么是平衡,什么是生命力。”杨丽萍说。这种理念渗透在她的每一部作品里:《孔雀之冬》探讨生命的终结与重生,《虎啸图》展现自然的力量与威严,就连近年创作的生肖舞蹈系列,也在传统民俗中融入对生态的思考。她不迎合潮流,不追逐热点,只是安静地用舞蹈讲述她对世界的理解。

如今,年过六旬的杨丽萍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也依然在云南的山水间寻找新的灵感。她说:“我会一直跳下去,直到跳不动为止。因为舞蹈不是我的职业,是我的生命本身。”

从洱源的村寨到世界的舞台,杨丽萍用舞蹈架起了一座桥,让云南的民族文化走向更远的地方,也让更多人懂得:最动人的艺术,永远扎根在土地里,流淌在血脉中。她就像一只永不疲倦的孔雀,用羽翼拂过云南的每一寸土地,留下一串关于热爱与坚守的生命诗篇。

责编:罗慧

  • 相关新闻
雪莲绽放新时代 团结奋斗谱新篇——以习
雪莲绽放新时代 团结奋斗谱新篇——以习这是祖国大西北166万平方公里广阔土地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刻——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潮涌天山活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潮涌天山活力新发展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新疆发展蓝图,谋划新疆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