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何妨的一生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绘满了抗战的烽火与谍战英勇和无私奉献的三大篇章。她原名何送金,是一位从福建走出的越南归侨,是一位用热血和坚韧书写传奇的伟大而坚强的革命战士。
1929年,为了生计,外公外婆从福清县踏上了逃荒之路,外公担着破棉被,破蓆子,背着破衣裤。外婆挂着雨伞,背着布袋,牵着我的母亲,抱着三姨妈,跋山涉水抵达厦门。在五口通商的大都市,外公以拉黄包车为生,外婆则到赖姓大财主家做仆人。尽管生活困苦,二老将姐妹俩送进厦门英华学校读书,沉重的负担不堪重负。赖家因不生孩子又特别喜爱何送银,便将妹妹收养,改名赖雪清;赖家带着妹妹前往香港生活。那一刻,家庭的温暖瞬间破碎,亲人分离,小小的母亲心中种下了对命运不公的懵懂困惑。
1934年,厦门随处可见的“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牌子,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外公用黄包车拉洋鬼子时常遭打骂,有时打得皮开肉绽,却因没钱医治只能用幼鼠泡酒疗伤的遭遇,更让母亲心中燃起了对外国列强的熊熊仇恨之烈火。
1935年,母亲凭借着从小能歌善舞的天赋,加入了中共厦门工委领导的外围社团。在白鸽剧社里,她结识了张兆汉等老师,那些充满革命力量的话语,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母亲前行的道路。她在演艺活动中,逐渐领悟了革命的道理,毅然踏上了那条充满艰辛与希望的革命之路。
1937年9月3日,金门沦陷。母亲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的第九工作队(厦儿团),成为一名抗战骨干演员。她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极大的能量,用歌声和舞蹈传递着抗战的信念与力量。
1938年,在广州,母亲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中共中央南方局妇女委员会书记邓颖超接见了厦儿团全体成员。邓颖超称赞他们是“国家的宝贝”;而母亲,更是有幸被邓颖超抱在怀中合影,那温暖的怀抱,仿佛给予了母亲无穷的力量!
1938年,邓颖超接见厦儿团时的合影(邓颖超书记怀里抱着的孩子就是作者母亲何妨)
在厦儿团,母亲虽因年仅14岁未能入党,但党支部决定按党员标准要求她。后来的坎坷人生路让她当了44年的“预备党员”,她用行动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对党的热爱、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守望。
1938年底到香港演出,母亲意外发现了胞妹,激动、惊讶,二话不说,姐妹俩从此成为厦儿团抗战演绎场的姐妹花。
1939年,为支援抗日战争,厦儿团听从党的指示,提前从越南回国。这群平均年龄仅15岁的孩子,在海外义演百场,募捐到大量物资,包括港币15000元、越币1500000元以及5大卡车的药品、衣物、棉被等,他们的事迹受到中共中央南方局表彰,成为抗战岁月中一抹耀眼的光芒。
1938年11月,“厦儿团”在越南西贡合影(第二排右一为作者母亲何妨)
1940年,母亲被厦儿团党支部送到复旦大学“先修班”学习并顺利毕业。
作者母亲何妨复旦大学“先修班”毕业照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厦儿团被迫解散。母亲带着赖雪清等年幼团员,开始了新的生活。她虽年轻,却如母亲般悉心照料着大家,那份深厚的亲情和革命情谊,在岁月中显得无比的珍贵。
1942年,母亲在广西桂林加入了“陈昌特工组”,踏入了中共谍报战线。她断绝了与所有亲人的联系,隐姓埋名,在黑暗中默默前行。
1943年,陈昌将赖雪清等人安置在“华侨学校”读书,后又将他们送往革命圣地延安继续培养。
1945年,董必武批准母亲与陈昌结婚。此后,他们如同《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公一样,以各种身份在全国各地潜伏,为党奉献着一切。母亲还为保护、转移朝鲜革命领袖金日成同志的原配夫人作出了鲜为人知的贡献,这是她参加的国际共产主义活动之一。
1949年,母亲成为重庆市公安局“精字20号小组”的便衣警察。她以“老板娘”等身份,配合陈昌破获了许多敌特和匪特案件,为新中国的稳定贡献着力量。
1952年,因父亲陈昌的冤案,母亲被公安局除名。那段日子,她怀着身孕,只能靠给人洗衣服维持生计,还让大女儿陈世英在大街上捡破烂。母亲分娩后孩子夭折,外公也因此病故,而她却无力回福建老家奔丧,心中的痛苦和无奈让她痛不欲生。
1953年,她安葬了孩子后,以归国华侨的身份参加了“护士集训班”,从此踏上了医护之路。次年,母亲被调到长寿狮子滩水电站职工医院,那是她和父亲相对幸福的时光。父亲在此写下《陈昌同志自传》等资料,向毛主席汇报。
1957年3月,何妨(左)陈昌(右)在重庆狮子滩留影(何东翻拍)。
1960年,父亲陈昌临终前,叮嘱母亲要将孩子们培养成才,相信自己的问题一定会澄清,还让母亲不要埋怨党。母亲铭记着丈夫的遗言,带着仨孩子离开水电站,到重庆轮船公司乐山分公司医务室工作。
1965年,在老首长王世英和老战友汤昭武帮助下,中共中央组织部为陈昌第一次平反。母亲在大洪河水电站的荒山中,开了上百座孤坟找到丈夫遗骸。此后,陈昌的骨灰一直陪伴着母亲。为了忘却伤痛,母亲申请调到繁忙的地区医院工作,同时将女儿从兰州接回在乐山地区高级中学读书,后来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儿子伟光、龙狮也结束流浪生活上学,外婆也被接到四川乐山,一家人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团圆。
1966年,造反派否定了对陈昌的平反,母亲被冠上叛徒特务等罪名,成为学习班、牛棚的常客,由此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在这艰难时刻,专医的陈开国、谢守德、黄远逊、姚碧玉等人给予了母亲一家极大的帮助。
1967年夏,悲剧再次降临,我的哥哥陈伟光溺水身亡,母亲强忍悲痛,将儿子的遗体捐给医院供实习学生解剖。而她自己,却因被限制在牛棚内,一夜之间白了头。
1967年何妨(第二排右一)一家人在乐山合影
1969年,外婆病危,母亲无法照顾,只好请妹妹赖雪清来乐山。外婆经治疗康复,次年在厦门去世。母亲因被批斗关押,无法奔丧,成了她一生最大的遗憾。
1971年,陈世英大学毕业后受株连被发配到青海省海西州,次年生下外孙余磊,为这个历经磨难的家庭带来了一丝新的希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老战友陈养山和陈克寒的帮助下,陈昌的冤案再次得到受理,母亲也渐渐走出了阴霾。医院党组织劝她退休,但她坚持在门诊部大厅义务为患者服务。
作者母亲何妨
1980年,母亲看到幺儿子攻读“刊授党校”,便也报名参加。1981年,母亲因疑似子宫癌被强制退休,在党的生日那天,为陈昌同志骨灰盒举行了覆盖党旗仪式。1982年,父亲被彻底平反,母亲被落实政策,改为1937年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1983年,母亲从“刊授党校”毕业,成为乐山市最年长的党校毕业生,并在国庆节实现了入党的心愿。
1987年,母亲回到家乡参加“厦儿团”50周年纪念会,与妹妹赖雪清将父母合葬在福清东张水库旁,弥补了多年来对父母的亏欠。
1994年,孙女陈彦宏出生,成为母亲生命的寄托。为了孙女的教育,母亲让她前往北京与父母团聚、深造,故通过“家书传情”提高孙女的写作能力。看着孙女成为影视小明星、小记者、小主持,母亲享受着“银幕式”的天伦之乐。
2009年6月25日,母亲与世长辞。在党的生日这天,她与阴阳相隔50年的丈夫陈昌合葬在乐山市人民公墓。
当年陈昌、何妨因工作需要不能拍摄结婚照,此合影是为合葬墓碑而制作的婚纱照。
母亲的一生,是抗战与奉献的一生、是坚韧与忠诚的一生、是伟大与传奇的一生。母亲用行动诠释了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忠诚。她的故事,将永远在岁月中流传,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责编: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