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治报内容图
https://www.newspaperhk.cn/Pics/2025/9/c20250914a6c95adda17b43a5b04ea2501f05909d.jpg
图为北都区落马洲河套地区。香港文汇报记者曾兴伟摄 (香港文汇报记者唐文)作为香港未来发展的新引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早前强调对北部都会区的进展心急如焚,会继续「追时间、追成果」。有消息透露,李家超在周三公布的新年度施政报告中,将就提速北-香港法治报,法治报,香港法治網,香港新闻,法制网,法治网
http://www.newspaperhk.cn/hkviews/detail/912.html
您的位置: 首页 > 香港万象 > 详情

北都区发展提速 融资规划拆墙松绑

2025年09月14日 10:27:36  来源:香港文汇报   浏览量:18574

图为北都区落马洲河套地区。香港文汇报记者曾兴伟 摄

(香港文汇报记者 唐文)作为香港未来发展的新引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早前强调对北部都会区的进展心急如焚,会继续「追时间、追成果」。有消息透露,李家超在周三公布的新年度施政报告中,将就提速北部都会区建设提出具体措施,包括在融资、规划及程序上进一步「拆墙松绑」,并划定特定园区,重点引入人工智能(AI)、新能源、医疗科技及现代物流等产业。多位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认同,北都区发展是香港未来经济的重中之重,建议透过设立专责统筹机构、引入「按实补价」及片区开发模式、度身订造专属产业政策等措施,加快产业进程,吸引龙头企业及创科项目落户。

北都区占地约3万公顷,其中3,000多公顷为新发展土地,产业用地将于未来数年陆续推出。消息指,施政报告将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化融资模式、简化规划程序及放宽土地用途限制,以加速北都区建设。特区政府计划在河套园区及新田科技城等重点区域,优先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医疗科技及现代物流等产业,并透过灵活的土地政策吸引龙头企业进驻。

议员建议「按实补价」吸发展商

立法会北部都会区发展事宜小组委员会主席、新界北立法会议员刘国勋昨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表示,北都区非一般新市镇,而是香港未来的新中心,目前基建进度符合预期,相较过去新界东北、古洞北等项目动辄耗时十余年,北都区进展可谓「快了好多」,如新田科技城的规划及收地程序已明显加快,惟受经济环境影响,产业落地进度仍未如理想。

他认为发展北都区,需要私人市场参与,应改变传统土地发展模式,摒弃「地价先行」,改以「产业先行」为导向,推出「按实补价」政策,按发展商实际兴建楼面计算地价,降低前期投资风险。他期望政府允许分期补价、可租可买,甚至与发展商合资开发等不同形式,增加灵活性,让企业更愿投资北都区。

刘国勋并提出设立「负面清单」制度,仅列明禁止发展的产业,其他用途均可灵活使用,打破传统商业与工业用地的严格区分,吸引创新产业进驻,「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或医疗科技,难以明确界定属商业还是工业。若每次有新产业都要重新改划土地用途,效率太低。」

倡推专属产业支援政策引龙头企业

他又建议特区政府推出针对北都区的专属产业支援政策,如在跨境人流、资金流及数据流方面提供便利,吸引龙头企业进驻,「低税率、引进人才等这些政策是适用于全港,是否应该有一些措施是北都区独享的优惠,才能吸引优质企业进驻。」

立法会北部都会区发展事宜小组委员会副主席林筱鲁坦言,北都区发展需突破现有部门架构限制,而目前招商引资与基建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决策分散,「北都区统筹办主要负责传达各方要求,无法直接决策,企业谈生意时要来回传递,容易延误进度。」就此,他建议设专责机构,甚至透过立法赋予其权力,统筹招商引资与基建发展,加快审批及补贴等程序,加速产业落地。

他认为,落实创科产业未必需要全新建筑或优美环境,主要是满足办公和某些必要功能,例如数据中心一般需要大量电力,市区电力供应受限,政府可与电力公司合作,识别适合的区域,优先处理相关申请,加快技术审批和基建配套,「北都区范围内的上水工业区现有设施,或可作为试点,无须全新规划即可支持产业发展。」

建议灵活宽限改用途助产业落地

林筱鲁又建议特区政府应简化改建程序、放宽规限,对现有工厦进行功能改动,让产业更快落地,无须待全新基建完成,「政府近期允许将酒店商厦改建为学生宿舍的做法值得赞赏,这种灵活对接的态度,可推广到其他创科板块,如北都区建设。」

立法会议员陈恒镔预料,施政报告将重点着墨北都区发展,特别强调AI及Web3等新兴科技,推动新工业化及新产业方向,建议特区政府加快片区开发,优化规划程序,并积极引入国际领先科技企业进驻北都区,加速香港科技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话你知】多个新发展区去年动工 新田科技城进入建造阶段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自2021年提出以来,已逐步从规划蓝图转向实质建设阶段。北都区涵盖元朗及北区约3万公顷土地,预计最终容纳约250万人口,并提供65万个就业机会。特区政府正透过片区开发及基建先行等策略全速推进,其中位处北都区心脏地带、发展为创科发展集群枢纽并与深圳科创园区产生协同效应的新田科技城(第一期),工程已进入收地及建造阶段。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于2021年10月在施政报告中首次提出,定位为香港与大湾区融合的门户,强调「产业带动、基建先行」的主轴。策略涵盖高端专业服务、创新科技、口岸商贸及蓝绿康乐四大区域,旨在打造国际创科新城,集居住、产业及休闲于一体。

特区政府2022年发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报告》,细化土地用途及产业布局,包括将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作为创科旗舰,翌年《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2023》出台,明确时间表及优先项目,如加快新田科技城及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的规划,奠定北都区发展框架,强调与深圳的跨境联动。

多个大型新发展区项目去年正式动工,包括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及新田科技城(河套区以外)。部分项目现已进入土地平整及基础设施工程阶段,例如元朗南第二期合约预计于今年第三及第四季招标,新田科技城第一期西段工程则将于今年第四季推进。

去年的施政报告提出试行「片区开发」模式,加快北都区建设,政府去年底公布物色洪水桥/厦村、 粉岭北和新田科技城的「片区」试点,每个试点有住宅、产业和公共设施三类土地,其中发展住宅的资金能较快回笼,以资助片区其他建设,同年12月邀请市场提交意向书,至今年3月底截止,收到22份意向书。

作为北都区产业发展重心的新田科技城,总发展面积达627公顷,提供约300公顷创科用地,规划署上月向城规会提交新田科技城创科用地《规划及设计大纲》草拟本,210公顷创科用地按位置和特质分为5个集群,包括发展生命与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机械人技术、微电子与智能设备及发展先进产业,如新材料、能源与绿色科技等,预料提供逾6,100万平方呎楼面,并约有6,400伙人才公寓。

预留90公顷地发展「北都大学城」

今年度财政预算案又提出预留约90公顷土地发展「北都大学教育城」,包括香港第三所医学院,配合创科产业及国际教育枢纽定位。

责编:罗慧

  • 相关新闻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线上峰会并发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线上峰会并发9月8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线上峰会,并发表题为《团结合作砥砺前行》的重要讲话。新华社...
习近平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
习近平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9月4日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