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 记者 唐文)特区政府去年因应先行先试计划结果而宣布暂缓垃圾收费。为了解市民对垃圾收费政策及减废回收措施的看法,香港文汇报早前透过文汇网、大文网及点新闻三个平台推出问卷调查,收集市民关于参与减废回收意愿、对垃圾收费和废物管理措施等方面的意见,逾7.5万人次参与。逾九成受访者对减废回收持积极态度,反映市民认同减废回收目标。有逾八成受访者认为现阶段不应该推行垃圾收费,并更倾向政府先完善回收设施,以及加快兴建焚化设施等解决方案。餐饮、物业及回收业界与学者均认为,本港经济尚未完全复甦,收费恐加重负担,现有措施已见成效,应继续以教育及奖励推动减废,垃圾收费应是减废的最后手段。
今次调查于8月20日至30日期间共收集75,196份问卷,当中67.91%市民「非常愿意」参与垃圾分类及回收,24.64%「一般愿意」(见表)。在过去一年,市民大多有主动参与减废,其中22.43%市民会自备购物袋,19.94%减少即弃塑胶,17.10%避免食物浪费,约一成市民会使用「绿在区区」或智能回收桶(10.19%)及捐赠旧物(11.37%)。
调查结果与客观情况脗合,根据环境保护署提供的数字,香港近年减废情况明显改善,弃置于堆填区的垃圾量由2021年高峰的每日11,358 公吨,下降至2024年的每日10,510公吨,减少共7.5%;同期的人均弃置量亦从每日的1.53公斤,下降至1.4公斤,减少共8.5%;回收率亦由 2020年的28%升至2023年的33%,相信与市民回收意识提升有关。
调查亦显示,有81.53%受访者认为现阶段不应该推行垃圾收费,并优先支持政府增设回收点(28.85%)及兴建焚化设施(25.86%),仅8.45%关注优化垃圾收费计划。
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院长兼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梁美仪教授分析指,调查反映市民积极参与分类回收,不少市民已经养成回收习惯,并广泛使用「绿在区区」服务。过去一年,透过宣传教育和正面奖赏,市民的减废和回收意识已有明显提升,不仅减少使用胶袋,亦支持减少使用一次性塑胶餐具和产品,体现对地球的关爱和对美好环境的追求,「非常高兴见到积极成果。」配合未来「转废为能」设施发展,他相信香港会更有效地回收和处理固体废物。
就垃圾收费政策,梁认为,目前经济环境仍在复甦,各行各业正努力拚经济,目前并非推行该政策的理想时机。「我们应继续透过教育和奖赏机制,加强对市民的正面鼓励,进一步减废和提升回收率。现时已有良好的成绩,有效纾缓了废物管理的压力。既然正面鼓励已见成效,垃圾收费政策目前暂不急于推行。」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研究员锺姗姗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表示,有关结果与其观察相符,香港近年减废情况改善,回收率上升。锺姗姗表示丢弃垃圾是日常刚需,市民普遍不认为是「罪过」,但垃圾收费涉及直接金钱成本,故较多人表示反对。至于是否有其他减废措施,锺建议政府将来可考虑将更多产品纳入生产者责任计划,让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承担成本。
现有减废措施已见成效。图为市民在「绿在区区」回收废物。(资料图片)
物管业:市民回收意识提高 收费应是最后手段
香港物业管理公司协会前会长陈志球表示,经济压力和人力挑战令垃圾收费政策不宜在现阶段重推,尤其是民调显示现有措施已见成效,应继续优化配套而非急于收费。他指,收费仅是减废手段之一,香港正面临经济挑战,饮食和零售业压力大,连锁酒楼结业频现,市民生活成本高企,收费恐「百上加斤」。同时,物管业界人力短缺问题严重,前线劳动力不足,业界虽在财政及设施上准备就绪,但人力配套仍未完善。「在现有措施已见成效的情况下,收费应是最后手段。」
陈志球续指,过去一段时间,物管公司和业主立案法团积极配合减废政策,包括增设回收设施、举办以物易物活动及推广教育,特别在厨余回收方面,不少屋苑自行购置厨余机。商场和食肆亦减少使用即弃塑胶,居民自带容器购买外卖的比例增加。「这些正面进展显示,全民参与回收的意识已提高,无需收费已见成效。」
餐饮业:若推收费 业界恐难负担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主席杨振年指,现阶段推行垃圾收费将加重餐饮业界经营压力,尤其是目前经济低迷,餐饮业面临结业潮,估计若以旧有指定袋模式推行收费,将令食肆分店每月增加数千至数万元成本,业界恐难负担。他建议政府以教育和奖励代替收费,待经济及配套改善后才再慎重考虑是否需要收费。
杨振年指,餐饮业愿意积极配合减废理念,从源头减少厨余,包括精准控制食材用量、调整菜单分量,例如将酒席从八道菜减至六道,并在分店推动厨余回收。外卖减塑方面,部分食客也会主动自备餐盒,特别在屋邨店铺,自备餐盒顾客比例增约一至两成,还有部分餐厅推出自备餐盒折扣或现金券,已见一定成效。
有学者认为,过去一年,透过教育宣传和正面奖赏,市民的减废和回收意识已有明显提升,图为市民积极参与街头环保回收活动。(资料图片)
经济仍在复甦 回收界:垃圾收费暂不宜重推
香港环保废料再造业总会会长刘耀成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表示,市民抗拒垃圾收费并非反对环保,主要是因经济压力,民调数据亦显示,市民会主动回收和减少浪费,相信大家普遍具有环保意识。
刘耀成分析,在香港推行垃圾收费的难度在于根深蒂固的「免费丢垃圾」习惯,「大家多年已习惯掉垃圾是不用给钱,但外地有些地区是有这种传统,所以推动得到。」他举例美国部分州县,弃置特殊垃圾例如轮胎需要额外付费,但香港的时机还不成熟。
香港环境衞生业界大联盟副召集人(废物处理业)邱培林表示,特区政府提出垃圾收费政策的初衷良好,但民调结果显示,现实层面存在太多挑战,特别是疫情后经济复甦缓慢,市民对额外开支敏感,故收费被视为重担,不适宜现在重推,业界希望政府以加强宣传教育、增加回收设施便利性、提供回收诱因等方式多管齐下,鼓励市民更多回收。
谈及市民较关注的兴建焚化设施,邱培林表示,香港目前有两座焚化炉正在兴建或规划,如果市民能持续保持减废势头,则未必需要兴建第三座焚化炉,「焚化亦非万灵丹,胶樽、玻璃等可回收物不应该直接丢弃焚化,是可以循环再造。我们也要加强教育,让市民从源头上减少无效购买、用完即弃的习惯。」
世界绿色组织项目策划副总监黄俊贤分析指,民调结果与他预期一致,市民愿意参与减废,但对推行垃圾收费政策意愿不高,这也是早前政府暂缓垃圾收费的原因之一。为实现《香港资源循环蓝图 2035》及「零废堆填」目标,黄认为收费可以作为长远的考虑措施,但需配合其他策略,包括继续完善回收网络。
责编: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