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香港虽然是现代化大都会,但同时具备宝贵的渔业及农业自然资源,配以背靠祖国丰富渔农经验及庞大市场的优势,能助力香港发展高端的渔农业,并与内地业界拼船出海,向世界供应优质、安全的渔农产品,特区政府早年已制定《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以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香港文汇报将一连两集深入探讨香港「再渔农化」的成果。
实时监控系统。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 摄
(香港文汇报记者 吴健怡)三面环海的香港本来就是渔村,但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的渔业遭社会遗忘,传统木制鱼排养鱼技术落后,不敌全球极端气候。为突破这种近岸养殖的短板,特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2021年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专家协助下,在东龙洲打造现代化海产养殖示范场,成为香港渔农的孵化场。香港文汇报记者日前直击该场引入的抗风浪钢铁桁架网箱技术,能抵御恶劣天气,使该场年产量飙升至300吨,较传统鱼排倍增,渔护署并计划将技术应用在黄竹角海、大鹏湾等四处新养殖区,同步推进渔民转型支援与专业人才培训,以系统性变革,破浪朝向现代化、高增值与可持续的深海新纪元,使这场「蓝色革命」紧扣大湾区内地市场。
渔民打捞渔获。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 摄
为引领香港海水鱼养殖业迈向现代化及可持续方向发展,渔护署2021年在东龙洲设立现代化海产养殖示范场。香港文汇报记者日前随船参观这个位于东龙洲附近海域的示范场,甫抵达已被眼前长91米、宽28米,设计吃水约6.5米的「钢铁巨鲸」所震慑,这个巨构半潜于碧波之中犹如钢铁堡垒,主体结构为全焊接钢构,由浮力箱体与桁架连接,搭配五点锚泊定位系统稳固根基,养殖区划分为三个独立空间,网衣紧固以防鱼群逃逸。
香港特区政府渔护署高级渔业主任(海产养殖及特别项目)周永权介绍,署方经考虑本地水产养殖业的作业模式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建议后,设立这座现代化海产养殖示范场,新式网箱具备半潜功能,可依海况调整深度,是专门因应香港水文而设计,拥有卓越的抗风、抗流、抗浪能力,使用寿命可达25年,远超传统木排。
左起:李丽芬、周永权。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 摄
渔民:昔6人工作量 今2人能完成
从事渔业37年的渔民罗广财,5年前由传统木排养殖转用这座由钢架网箱构成的「海上科技基地」,亲历了人力节省、产能翻倍、渔获质量跃升的变革,「过去6个人的工作量,现在2人就能完成!」他解释整个示范场的关键是「智慧大脑」,传统养殖需渔民日夜驻守鱼排手动投喂、监测水温,但东龙洲示范场则通过自动投饵系统、物联网水感器、风光互补发电设备等,便可实现远程管理。
太阳能发电系统。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 摄
「迅速冲走排泄物,水质更优」
东龙洲示范场远离岸污染、坐拥强水流的环境,成为渔获质量跃升的关键。他赞叹道:「排泄物被迅速冲走,水质更优,鱼病减少,鱼的重量比过去增加四分之一。」
自动投饵系统。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 摄
东龙洲的示范场有效养殖水体达1.1万立方米,年产量可达300吨,效能远超传统,鱼种包括石斑、石蚌、蓝瓜子斑等,以及珍珠贝、扇贝等贵价海鲜。他的成功经验正吸引同行加入变革,「知道一位渔民行家近期取得现代化养殖牌照,期望更多渔民可以转型。」
渔业现况(截至去年数据)
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有关渔业的目标
打造可信赖品牌形象 可增本地渔产品价值
香港特区政府渔护署高级渔业主任(海产养殖及特别项目)周永权说:「建立鲜明且可信赖的品牌形象,是提升本地渔产品价值、拓展市场的关键。」渔护署目标明年3月底前,就本地渔农产品建立统一品牌并集中推广。参与计划的养殖户必须接受严格的养殖场注册、鱼苗登记及质量保证制度,确保参与计划的渔场出产的水产品符合本地生产、安全、优质及低碳四大标准。消费者更可透过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溯源标签,实时获取产品的详细来源、食品安全检测报告、养殖场资料及联络方式,透明度极高。
渔护署于东龙洲设立现代化海产养殖示范场,引入的抗风浪钢铁桁架网箱技术。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 摄
截至去年12月,全港已有175个养鱼场(87个塘鱼养殖场、88个海鱼养殖场)获得认证,成为优质本地鱼的稳定供应来源。2023年起,渔护署联同鱼类统营处(鱼统处)、渔业界及香港理工大学未来食品研究院,成功研发以本地优质养殖鱼制作的预制菜——樱桃木烟燻鱼系列;2024年底更创新地从鱼鳞中提取胶原蛋白制成新产品,并在本地渔农美食嘉年华及市场推出,反应热烈,展现本地渔产的高附加值潜力。
东龙洲示范场实现远程管理。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 摄
除了本地销售,香港渔业的目光一直紧盯内地庞大市场,故鱼统处自2021年起已透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助本地渔产品以免关税优惠出口内地;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与国家海关总署于去年11月29日签署《关于香港输内地养殖水产品的检验检疫和衞生要求合作协议》。
港渔业须融入湾区 拓更广阔发展空间
周永权强调,香港渔业必须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方能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协议不仅扩大可输内地的养殖水产物种清单,更为输内地产品订立了清晰、标准化的检验检疫和衞生要求,大幅降低贸易门槛,为香港渔业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展示实力的重要一步。
西贡 香港仔 大澳 新界拟推「食玩买学」渔乡路线吸旅客
(记者 吴健怡)休闲渔业──涵盖垂钓、观光、文化体验、生态教育等多元面向,近年成为香港渔业转型的新方向。特区政府渔护署高级渔业主任(内陆养殖及技术事务)李丽芬向香港文汇报披露,正积极落实蓝图,「渔业+旅游」方面,署方将与香港旅游发展局紧密合作,串联西贡、香港仔、大澳及新界渔村资源,打造「食玩买学」深度路线,设计并推出结合「跳岛游」、岛上特色活动(如渔村导览、工作坊)、品尝地道海鲜餐饮等元素的深度旅游试验团,旨在吸引旅客及本地公众参与,让旅客沉浸式感受百年渔乡文化,增加渔民收入来源。
李丽芬透露,该署与旅发局将紧密合作开发西贡、香港仔、大澳及新界的渔村资源,打造为「食玩买学」深度路线。其中,突破性措施包括今年第三季推出的「渔+乐」计划,协助鱼排转型休闲体验场域,专门协助主要从事水产养殖的鱼排和内陆鱼场经营者,在原有养殖业务基础上,增设休闲活动(如喂鱼体验、生态导赏、渔业工作坊等),转型为提供综合体验的场所;并研拟放宽第III类渔船牌照,推行「一船两用」模式,在确保安全操作的前提下,允许这些渔船在进行捕捞作业之余,可载运游客出海体验休闲渔业活动(如海上观光、休闲垂钓)。相关的渔船改装标准、牌照豁免安排及保险问题等细节正在研究中,并将适时咨询业界持份者。
根据渔农自然护理署的资料显示,自2002年起,在不影响区内其他养鱼操作和养殖环境的情况下,已经允许海鱼养殖牌照持有人经营休闲垂钓业务,截至今年6月,全港10个养鱼区约50名持牌人获批同意书。
拥有37年养殖经验的罗广财,十年前已取得休闲垂钓牌照,为传统渔场另开辟生财之道,他的鱼排提供垂钓与开蚌取珍珠体验,吸引不少学校及团体到访,单日最高可接待90人,认为休闲渔业既可丰富访客的参观体验,也方便营运商即场推销产品,藉此增加收入。
倡推「一船两用」 经营休闲渔业助转型
「不过活动实在太单一了。」他直言,现行政策为不影响养殖,严禁鱼排进行煮食、烧烤、卡拉OK等娱乐项目,即便政府正咨询优化措施,松绑亦仅允许售卖预先包装食品由游客自行翻热,「这和邻近地区的餐饮体验差距太大,严重影响休闲渔业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捕捞渔民同样面临制度困境。罗广财指出,每年的5月15日至8月16日为休渔期,渔船闲置,这3个月渔民零收入,但香港现行法例规定,持有第III类别牌照的渔船仅限捕鱼,严禁载客,无法开辟捕捞以外的财路,他建议政府推行「一船两用」政策,允许渔船在符合安全条件下,休渔期载客观光、推广渔文化,或经营休闲渔业,「让船只能创造价值,协助我们转型求生。」
民建联渔农界立法会议员何俊贤指出,香港渔业长期依赖基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缺乏可持续动力,亟需通过发展「休闲渔业」注入活水。借鉴日本、韩国经验,香港需发展本地特色路径,建议旅发局将休闲渔业纳入国际旅游推广体系,同时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渔民转型。
责编: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