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署出动「龙吸水」在将军澳敬贤里水浸现场泵水。 香港文汇报记者北山彦 摄
观塘月华街游乐场变成泳池。 香港文汇报记者曾兴伟 摄
消防员在玛丽医院水浸现场疏通渠道。 香港文汇报记者刘友光 摄
大埔新娘潭路近涌背出现大面积山泥倾泻,道路要封闭。 土木署Fb图片
黄红黑暴雨25小时
多条强雷雨带前晚(4日)9时许起直扑华南沿岸,香港特区政府天文台21小时内先后发出各3次黄色及红色暴雨警告,以及两次黑色暴雨警告信号,其中1次黑雨持续逾11小时,成为史上第二长命的黑雨。今年至今,香港已出现4次黑雨,是历来最多黑雨的一年;降雨量也打破141年以来8月份单日最高纪录。面对来势汹汹的汛情,尽管特区政府总动员应对,多区仍出现马路变激流、汽车没顶的险情。极端天气常态化下,多个领域的专家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总结香港应该从城市规划、天文预测,以及地区应变能力三方面多管齐下部署和规划,以提升香港的防洪、排洪能力,保障市民安全和减轻经济损失。 (尚有相关新闻刊A2-A4) ●香港文汇报记者 张弦、张茗、文礼愿
湾区共享气象资料 可助港「观天」更准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文礼愿)暴雨来势汹汹,香港天文台昨日清晨5时50分起发出黑色暴雨警告信号,持续逾11时至下午5时05分才改发黄雨,其间天文台曾先后在上午9时预告黑雨最少维持至下午3时,其后改为预告最少维持至下午5时。天文台前助理台长梁荣武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指出,暴雨的不确定性大,预测极具挑战性,能超前一两小时预报已算叻,市民应理解暴雨警告的局限性。据悉,广东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早年已开展建设筹备工作,争取透过气象资料共享、科研创新、人才培训等范畴,提升大湾区精细化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服务。
梁荣武解释,暴雨的发展极为迅速,且不同个案的暴雨特性截然不同,这令预测工作充满挑战。他表示:「如果能提前一两小时准确预测暴雨的到来,已经是不错的表现。」
他又解释,气流向四面八方走,可以扯起地面空气向上升,这是暴雨形成的重要机制。「当西南气流撞到大屿山山脉时,就会有较强的雨带就地发展。当气流去到大帽山、大老山、飞鹅山,亦会有就地发展的情况。」
他坦言,天文台近年投入大量资源发展短期暴雨预测工具,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但成效如何,由于他已退休多年,不便评论。对于天文台今次一再延长黑雨生效时间,梁荣武认为,市民应理解暴雨预测的技术局限。
粤港澳未来合作监测预报
广东气象局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建设筹备工作早年已正式展开,香港将兴建大湾区空气质素实验室及气象监测超级站,将有助汇聚区内的优秀气象人才,进一步推动科研合作,不仅有利于提升香港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亦将促进三地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发展,为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议员建议优化通报机制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严锴华)每次应对极端天气都是积累经验的契机。多名立法会议员昨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表示,特区政府在应变上已做得相当到位,但若要进一步加强应急机制,他们建议特区政府加强与内地的合作,除了利用大数据分析天气及其影响,还可以共同研发更多机械人处理水渠堵塞及水浸等情况。
「短短8天内出现4次黑雨,这对政府来说的确是颇大考验。」立法会议员郭伟强表示,客观来说特区政府在能力范围内已经尽力应对。他建议进一步优化通报机制,除关爱队成员外,还应鼓励市民提供关于塌树、水浸的信息,「市民拍照后可直接发送给政府,有助缩短政府评估救援的时间。」如果政府能够尽快知道水浸的位置,便能快速进行应变,甚至可以按最大效益评估处理先后次序。他又指,希望特区政府加强演练,万一发生突然事件便能及时应对。
向关爱队提供指引及培训
立法会议员李镇强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可考虑加强与广东省政府的合作,「例如透过智能设备监察和了解情况,利用大数据分析天气及其影响,共同研发更多不同机械人处理渠道堵塞及水浸等情况。」至于动员地区力量参与应急方面,李镇强表示,自从成立关爱队后,他们起到实时监测的作用,「如果有渠道堵塞、大树倒塌,特别是有山泥倾泻的危险情况,他们可以实时上报。」他建议特区政府向关爱队成员提供反光背心、安全帽等装备,让成员在安全的地方观察,并透过电话、相机或网络上报,让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开展救援工作。
立法会议员陆颂雄表示:「关爱队和区议员都积极将地区的最新情况反馈给相关部门,我们留意到水浸问题的处理,感觉比之前快了很多。」陆颂雄希望特区政府未来能够给予关爱队更清晰指引,「说明关爱队什么情况下可以出去巡视,什么情况下可以协助处理,如果有相关支援或培训会更好。」
城规师:应改善排洪系统 可用机械人验渠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张弦)极端天气日益频繁,如何提升城市整体防洪与排洪能力以应对未来挑战至为关键。虽然香港特区政府近年已透过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加建蓄洪池等全方位提高各区防洪能力,但专家认为应进一步善用科技,例如派机械人定期巡逻、超前监测渠道淤塞程度、疏通堵塞黑点,长远必须调整市区排洪系统的设计标准,例如渠管直径加大,以及在北部都会区等新发展区与旧市区加建蓄洪池,及安装排洪系统。
博汇智库主席兼召集人、城市设计师张量童昨日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表示,特区政府近年致力推行排水系统改善工程及加建地下蓄洪池,水浸问题已大大改善,惟他指出现时仍有局部地方出现渠道阻塞而未被察觉,因此首要加强巡查,找出隐患地点。他说:「除了透过人手巡查,亦可用机械人等高科技协助监测渠道,以及透过声波检视隐蔽及肉眼观察不到的地方,安全性亦较人手检测高。」他表示,内地已生产不同机械人,技术先进且发展成熟,相信价钱不高,特区政府可以借鉴。
张量童亦建议在北部都会区一些优先发展区,超前部署设计一套整体排洪系统,「相比以往等发展商小范围规划渠管,再接驳至政府公共排水渠,如果有一套策略性的排洪系统,可从整体规划设计去提升防洪、排洪能力。」
加大渠道挖深河道建蓄洪池
昨日午夜零时至下午5时,天文台总部累积录得358.8毫米雨量,打破141年纪录。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卜国明指出,一般市区排洪系统的设计标准能抵御50年一遇的降雨量,但随着全球暖化,暴雨将更频密出现,有关设计标准未必能负荷,建议提升设计标准,「例如将渠道设计得更大容量、挖深河道,令排洪能力更好。」他亦建议在北部都会区设计一些低洼公园,在暴雨时作蓄洪用途,暴雨过后再排走雨水。至于已经建成的市区地带,可物色公园等空间加建蓄洪池。
责编: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