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记者 汤嘉平<文> 黄洋港、郑雷<图>)历史教育在任何国家都是建构国民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但香港在回归祖国后第20个年头才真正开始落实中史独立成科。2018年5月,初中中国历史修订课程大纲中,把「香港史」首次加入中国历史科。
抗战无疑是香港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但港英政府长期淡化、歪曲这段历史。现在中史加入香港沦陷史之后,有学生得悉原来香港曾被日军侵占,甚感震惊,激发起强烈的家国情怀。学者表示,历史不能遗忘,包括香港在内的抗战史,抗战精神值得永远传承,了解抗战史有助于增强下一代的国家认同感。
「不少亲历日军侵略的港人,都视沦陷为香港历史上最黑暗的阶段。」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谭家齐,曾翻阅回归前的多篇课程大纲、教材及史学刊物,发现这段历史竟然在学生教育中鲜有被提及。
60年代:淡化记忆 抽起现代史部分
三年零八个月的沦陷证明了英国保不住香港,英国人认为,让香港新生代淡化中史以及对香港沦陷的记忆,有助减少市民对英国重掌香港的质疑。「港英政府在70年代以前,基本上抽起了高中中国历史课程的现代史部分,有意令香港学生对内地产生疏离感。」
70年代:只讲「受袭」 避谈「沦陷」
踏入70年代,当年的教育司署因课时和内容冲突,提出改革香港中学中国历史课程计划。有教师提出初中中国历史教育应「详近略远」,并包括「本地历史和东南亚史的内容」。
谭家齐续介绍,在经纬图书社(1973)修订、专供1974年课程所用的中三级《中国历史》课本中,开始系统介绍民初军阀政治及抗战情况。这时,抗日史学习的空间有了扩展,但上述叙事仍只提到香港受袭,亦讲到英国有属地被日本占领,仍然完全避开了香港沦陷的史实。
80-90年代:正式提及香港沦陷时期
沦陷史内容,在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稍有改变。谭家齐提到,在回归前多套初中中国历史课本中,对香港沦陷作较多处理的,只有由梁一鸣、余炎光、陈伟明编著,文达出版社于1993年初版、再于1997年修订改版的《香港中学适用中国历史》。在注释和教师用书中,明确提到「香港沦陷」的字眼。
「这是首次在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的正文中,直接说明香港沦陷于日本手中。」谭家齐说道。
2018年后:「详近略远」加入香港抗战史
尘封的历史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被揭开,一直到2018年5月24日,特区政府教育局才推出《中国历史科(中一至中三)修订课程大纲》,与上一次的大纲(于1997年颁布)相比,新增「香港的沦陷及抗日活动」章节。在初中和新高中中国历史的课程中采取「详近略远」的原则,初中中二下学期开始涉及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史,直到中三级更是全年都在环绕中华民国、抗日战争至新中国建立后直至改革开放这段历史。
汉华中学中史科老师施育明表示,以前旧课程除了不太注重香港部分外,中三是从清朝入关开始教的。但新课程改革后,中三课程一开始就进入民国时代,清朝部分直接提前到中一、中二教授,方便中三有更多时间教授中国近现代史。「这个『详近略远』的原则在新课程中很明显,这样香港学生对祖国现在的状况,以及和近现代史的关系,更容易掌握其逻辑关联,也更清晰。」
沦陷时期英军曾向日军投降
今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DSE中史科亦考了相关内容。作为一门独立科目,中史科在过去几十年发生多次演变。在当下最新的课程大纲中,新增「香港的沦陷及抗日活动」章节,讲述东江纵队的支援、一碗饭运动、回乡服务团等。汉华中学中史科主任施育明表示,新课程改革(新课改)让港生更了解香港在抗日战争的情况,以及该时期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是很好的历史教育。
「我那个年代(的课本)其实没有香港(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内容,根本就没有。」施育明老师在香港回归前的九十年代,亦曾修读中国历史科目。「因为如此,那时总是感觉香港和内地很远,课本都没有介绍。」
中史融入更多本地元素
现在,新课改的中史科融入了很多香港元素,令不少学生感到「贴身」,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施育明观察到,学生学到这个章节时反应最好,因为都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比如告诉他们当年港英政府曾经抛弃过我们,就在尖沙咀的半岛酒店向日军投降,学生们觉得很惊讶!」
「我们会讲当年从西环到中环的粮仓,里面的粮食如何被日本夺走、运走;讲游击队时,我们学校曾经联系到东江纵队成员,讲亲身经历,大家的共鸣感真的很好。」
同心抗日|「一碗饭运动」热血救国
大公报记者翻开现在的中三级的中史课本见到,当年的香港在抗日活动方面其实非常活跃,亦给予内地不少支援,包括筹集经费和物资,组织医疗救护队和回乡服务团,亲赴内地救助伤者,救助伤兵难民,进行抗战宣传,抗战电影高产,其中电影《最后关头》所得票房收入亦捐献国家抗敌等。
抗战时期在香港发起「一碗饭运动」,多家食肆纷纷响应,认捐「救国饭」。
在筹集经费和物资方面,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于1938年就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致力筹款支持抗战,她曾发起「一碗饭运动」,成功在两个月内筹得约二万五千元的抗战经费。
「一碗饭运动」当时发售就餐券一万张,每张港币两元,其价值本可以享受几道菜肴,但持券者只在指定餐馆吃炒饭一碗,差额盈余作为救济难民的基金交给「工合」。「两蚊一碗饭,这个价钱相当于现在可能要二三百蚊买碟炒饭,但当年很多香港人都热情参与。」施育明老师说道。
开展「一碗饭运动」的消息传出后,首先响应的是威灵顿街丽山餐室的老板温梓明,他表示愿意捐500碗饭。此后,英京酒家、乐仙酒家、天燕餐馆、广州酒家、龙泉茶室、小祇园、汉商酒家、金星酒家、南京饭店、北极餐室、怡安茶居等13家酒楼、餐室纷纷响应,认捐「救国饭」,总数达14700碗。
「这也是我们跟学生强调的重点,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汉华中学中史科主任施育明表示,要让学生明白,在不同岗位,都能为国家民族发展做出贡献。
责编: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