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香港文汇报记者 夏微、朱烨、马静、黄宝仪、实习记者 宛辰歌 上海、北京、广州报道)「今年我们都是28!」当年的香港「回归宝宝」如今已成为风华正茂的「回归青年」。据香港特区统计处数据显示,1997年共有59,250位新生婴儿呱呱坠地,外界对他们有个亲切一致的称呼——「回归宝宝」。有人说「人生就是寻寻觅觅」,香港文汇报特地找来四位「回归宝宝」,分享他们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经历,以及他们对香港及自己未来的期许。
叶君瑶:做中国香港人很酷
「小时候我就感觉中国香港人这个身份很酷。」与香港特区同龄的叶君瑶虽然1岁多就随父母迁居上海,但在过去的28年里,她几乎每年圣诞节都会回香港。家中在内地经营的港式餐厅「避风塘」今年也已到了第27个年头,如今从父母手中接管生意的叶君瑶,更是时常回港,在街头巷尾汲取灵感,不断探索香港美食的独特魅力。她希望通过地道的老港味,将香港的饮食文化带到内地。
叶君瑶在自家餐厅「避风塘」上海青浦奥莱店为午市忙碌。 香港文汇报上海传真
虽然从小在上海长大,但在整个童年时光和青春期的岁月里,叶君瑶都喜欢介绍自己是「中国香港人」,「讲自己是中国香港人,是带着一种情结的,一种自豪感。」
冀港青多走出去看看
到了读大学的年纪,为了更深入了解故乡,也出于对未来经营家中生意的考虑,叶君瑶选择到香港科技大学读书。她表示,过去的28年里,如果单从城市更新和发展速度来说,上海是更快的。反观香港,这座在早期已经是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这些年的变化不算大。这一点单从餐饮行业就可窥见一二——香港的菜品仍保持着很传统的味道,而上海的餐饮行业一直在创新,迭代很快。在她看来,在保持传统口味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迎合时代的创新会更好。
虽然香港的变化不大,「但也正因如此,香港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就比如很多的老店铺开了几十年还在那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外非常喜欢香港,因为她有很多历史遗留的东西,她很怀旧。」在叶君瑶的眼中,香港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她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历了很多事,很多人住在香港会感觉是住在了历史里,这是她迷人的地方。」
香港有令人着迷的一面,也有让叶君瑶感到可惜的一面。她提及在香港读大学期间,刚好赶上了香港社会比较乱的时期,她希望,更多土生土长的港青,能够愿意走出去看看,「现在内地发展得这么好,生活水平这么高,很多港人真的应该走出来看看。也希望香港本地媒体可以多多宣传内地的变化,内地的生活。」叶君瑶直言,从小的「双城生活」模式让她的眼界更加开阔,受益终身。
7·1惠食客 共庆回归乐
与香港特区同年生的叶君瑶宣布,旗下餐厅推出特别活动,「届时食客能以7.1元人民币的价格换购香港特色美食碗仔翅。」让内地居民一起感受香港回归28周年的欢乐。
杨世龙:人生轨迹与回归常关联
在香港回归第二天出生的杨世龙,是名副其实的「回归宝宝」。如今28年过去,这位与香港特区同龄的年轻人已经在内地生活了十多个年头。从初中时北上求学,到2016年考入北京语言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青岛工作,杨世龙的成长轨迹就像香港回归后的发展历程,见证着两地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美育进校园,杨世龙(左二)与弦乐团学生表演小提琴重奏。 香港文汇报北京传真
「在回归融入的过程,我是陪伴着香港共同成长,我其实也是作为香港的一部分。」初到内地时,杨世龙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最直接的挑战来自教育体系的差异,他需要适应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转换。「当时写作文用繁体字会被算作错别字,只能一点一点改过来。」回忆起那段适应期,他坦言确实不容易,但逐渐地开始适应。
回归礼物感受与特区同龄
2020年从北京语言大学毕业后,杨世龙的职业生涯充分体现了香港青年在内地的发展机会。他先是在北京一家创意公司担任策划,负责品牌传播和活动执行的具体工作。之后又加入当时快速发展的泡泡玛特,在市场部负责商业策划。这些工作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内地职场的特点,「在工作中,同事们更看重的是实际能力,而不是你的出身背景。」2023年,他选择来到青岛,在一所国际学校担任小提琴教师,开启了职业新阶段。
作为「回归一代」的代表,杨世龙对香港回归的记忆有着独特视角。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时,正在读小学的他通过学校活动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与这座城市的特殊联系,「当时香港迪斯尼给1997年7月出生的孩子赠送全年通票,这个礼物让我从玩中了解到我和香港特区是同岁的。」十年后的2017年,正在北京读大学的他参加了香港回归20周年系列活动,「25岁时接受过相关采访,现在28岁了。」杨世龙的人生轨迹与香港回归常有关联。
放眼大湾区 职场拓新路
展望未来,杨世龙计划申请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为港青提供了更多选择,「特别是了解到大湾区对港澳青年有很多具体的扶持政策后」,他希望继续在两地间寻找发展机会。
「香港的回归不仅是政治意义上的,更是一代代人的实际融入和共同成长。」作为与特区同龄的香港青年,杨世龙既是这个过程的见证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
麦梓杨:赴南沙发展考上公务员
「如果没有到内地发展,我大概会和爸爸一样成为一名电工,或成为普通的办公室文员。」对比如今在广州南沙的工作,每天都在为促进大湾区融合努力,港青麦梓杨很庆幸自己当年下定决心北上发展,通过一个实习生计划最终考上南沙公务员。他感慨道,「我在南沙走出了一条缓缓上升的职业道路!」
麦梓杨北上发展,通过一个实习生计划最终考上南沙公务员。 香港文汇报记者黄宝仪 摄
1997年7月1日凌晨,当五星红旗首次在维港上空飘扬时,刚来到这个世界仅6天的小麦梓杨,全然不知这个载入史册的时刻,将给他的一生带来怎样重要的影响。
把握实习机遇 融入湾区生活
从有记忆开始,麦梓杨就发现香港和内地密不可分。他每年会随父母回广东云浮探亲及到内地旅游,「大概三四岁的时候,到佛山旅游,那时候很多人南下务工,大家都拎着包,步履匆匆地赶往工厂,到处都在开发建设。」在麦梓杨幼小的心灵中,他对「人山人海」「朝气蓬勃」有了最初的认识。这是一种和香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正是缘于对这种经济活力的深刻印象,临近毕业时麦梓杨萌生了北上发展的念头。他报名参加了2020年港澳青年学生南沙「百企千人」实习计划。实习期间,麦梓杨看中大湾区内地城市对港青的各种帮扶政策,恰好南沙区团委也想找一名香港青年为到当地发展的港青提供服务,双方一拍即合。后来,他更是凭自己努力考上了南沙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局,并进入南沙区港澳办合署的公职岗位。
赓续拚搏精神 持续茁壮成长
因为职业关系,麦梓杨几乎每月都要回香港对接项目。他惊喜地发现,今天的香港方方面面都在与内地加速融合,「朋友们也开始习惯移动支付,召唤网约车,使用小红书等内地流行的社交软件。」他如今的工作,也是为了促进这样更深度的融合。
每次回到香港,麦梓杨总会不自觉地加快步伐。那些步履匆匆的身影,正是香港人的团结感、归属感和狮子山精神的内涵所在。「从小生活在新界,街坊邻居都很亲切,围村文化的氛围特别浓厚,逢年过节还会一起吃盆菜。」在麦梓杨的印象中,香港是很有人情味的地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根基,但在传承传统的同时香港人又格外愿意拥抱新事物,喜欢创新和挑战。
即将与香港特区共同迎来28岁生日的麦梓杨,期望自己能够秉承香港这种传统与创新并重的精神,凭借年轻人的蓬勃朝气与拚搏,持续茁壮成长,在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自己应有的积极作用。
林文轩:对国家了解愈多情感愈深
「很荣幸也很骄傲,我能与香港特区同岁。」今年28岁的林文轩从小在香港读书长大,大学远赴北京读书,硕士则去到更远的英国,毕业后又回到离家很近的大湾区工作。林文轩的成长路线与很多港青不同,但也让他亲身见证了国家的快速发展,即使后来到英国留学,每次听到国歌,依然激动且热血沸腾,「今年是香港回归28周年,我真心祝愿香港会越来越好。」
林文轩毕业后选择到大湾区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 香港文汇报北京传真
1997年7月1日,林文轩只有几个月大,父母抱着他通过电视观看了回归典礼。「因为我在回归那年出生的原因,家人经常说起回归当年的盛况。」林文轩说,来自广东的家人对祖国一直都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从小他们就教育我要爱国。」
「尽己所能让更多人了解国家」
18岁那年,林文轩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选择到北京读书。「小时候,更多的是祖辈父辈念叨要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他说,长大后在北京读书,对国家了解愈多,情感就愈深厚,「彷彿爱国真正融进了我的身体血脉。即使后来到英国留学读书,每次听到国歌,我都会很激动,热血沸腾。每次介绍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国香港人,都倍感自豪。」
林文轩也提及「修例风波」的遗憾,当时他已经在英国读书,每天都关注事件动态,对一些香港年轻人的所作所为很不理解。「只能说,他们可能还是对国家了解太少,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蛊惑和挑唆,才犯下这些错误。」林文轩说,这些年他也一直在努力做沟通桥梁,经常与香港的亲朋同学和年轻人讲国家的历史与发展,「尽己所能让更多人了解国家。」
港青北上生活如鱼得水
毕业后,林文轩选择从英国回流到大湾区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感觉大湾区机会和扶持政策更多,国家对香港青年极为关心。我身边就有很多北上的港青,大家都在这里如鱼得水,每天都很开心。」
「香港是我家,祖国也是我的家。我深深爱着香港,也爱着国家。香港如今已经迈入由治及兴的重要阶段,我真心为香港高兴,也祝福香港能越来越好,祝我们的国家能繁荣昌盛到永久。」林文轩说。
责编: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