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安宁八街月照屯村,有一位让后人永远铭记的英雄——陈钟书。这位从贫苦农家走出的滇军少将,用生命诠释了"家国"二字的分量。
贫寒少年,立志报国
1891年,陈钟书出生于安宁八街月照屯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家中有8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二。因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私塾便辍学放牛。11岁时,他就开始帮父母分担家务;16岁时,独自到大石洞开荒种荞麦。
1908年,为替家中还债,17岁的陈钟书以十二吊铜钱的代价将自己抵为户籍兵,编入滇军十九镇七十四标。从此,他踏上了军旅生涯。
戎马生涯,屡立战功
1911年,陈钟书参加了"重九起义",随后又投身北伐、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反对张勋复辟等战役。因作战勇敢,屡建奇功,他从普通士兵逐步晋升为排长、连长,并被保送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深造。
毕业后,陈钟书分到龙云部队近卫团任营副,后来又担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八军第九十八师第三旅第六团少将团长等职。
边防督办,清正廉洁
1931年4月,陈钟书调任麻栗坡特别区少将衔边防督办,同时署理行政、司法、军事和外事,并兼麻栗坡学校督监。
在任期间,他经常微服私访,了解民情, 治军严明,积极兴办团练,巩固边防,严惩危害民族利益、欺诈百姓的地方恶势力,动员士绅集资兴办学校,让边地儿童有读书机会。经过一年多的治理,边防一带滇军军威大振,边境安宁,盗匪匿迹。1932年卸任时,当地群众摆香案送别,赠金质纪念章,并立"德政纪念碑"。
心系百姓,家风严谨
陈钟书虽官至少将,却始终保持平民本色。每次回乡都穿便服,常与穷人蹲狗肉摊共饮攀谈。当得知家乡受灾,他拿出准备建房的积蓄,三次在街子天施米济民。
对家人,他要求严格:
- 拒绝兄长借"接风"之名办私事的请求
- 教育弟弟保护风水林,不能乱砍滥伐
抗日捐躯,忠魂长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钟书对家人说:"日本帝国主义欺侮我国人民实在太甚,我要上抗日前线,不打败日本鬼子决不回家。"
9月,他调任六十军一八三师五四二旅旅长,10月5日从昆明誓师出征。1938年4月22日,六十军投入惨烈的第二次台儿庄战役。陈钟书率部守卫邢家楼、五圣堂阵地,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23日下午,在弹药告急的情况下,陈钟书端起枪,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率部与敌展开肉搏战,再次击溃数倍于自己的日军。激战中,他面部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47岁。
永垂不朽,精神传承
陈钟书牺牲后,全滇各界沉痛哀悼。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198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认他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陈钟书将军用一生践行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他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安宁人民永远的骄傲。
今天,当我们缅怀这位从安宁走出的抗日英烈时,更应传承他的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责编: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