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治报内容图
https://www.newspaperhk.cn/Pics/2025/10/c20251019bfb4f88ff9684f87b20de7cce7f263ae.jpg
图为2007年,杨振宁教授展示诺贝尔奖章和手稿。中大网站图片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香港情缘深厚。在抗战期间,15岁的他随家人逃难时便曾经取道香港,惟由于当时形势紧迫,他甚少讲及当时经过香港的印象。-香港法治报,法治报,香港法治網,香港新闻,法制网,法治网
http://www.newspaperhk.cn/renwu/detail/1080.html
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专栏 > 详情

追忆杨振宁 | 半世纪前「大会堂」讲座点燃科学热 启蒙香江科研路

2025年10月19日 10:45:00  来源:香港文汇报   浏览量:18612

图为2007年,杨振宁教授展示诺贝尔奖章和手稿。 中大网站图片

(香港文汇报记者 高钰)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香港情缘深厚。在抗战期间,15岁的他随家人逃难时便曾经取道香港,惟由于当时形势紧迫,他甚少讲及当时经过香港的印象。令他与香港结下深厚渊源的,是在1964年再次踏足此地,并在香港大会堂进行了知名的「近代高能物理学之认识」学术报告,成为本港一代青年人重要的科学启蒙。其后,杨振宁经常到访香港中文大学讲学,更于1986年起担任博文讲座教授,致力推动港中大以至整个香港的物理科研与教育发展。10年前,香港科学院成立,杨振宁欣然答允担任荣誉院士,更多次亲身出席本港创科博览及致辞与年轻一代分享。可以说,香港科研的启蒙、奠基到未来展望,一直有这位物理巨人的身影。

1964年12月30日下午,是香港科学启蒙的重要节点,杨振宁获邀于刚建成不久的香港大会堂音乐厅进行「近代高能物理学之认识」演讲,在香港社会引起巨大轰动,也成为当时不少中学生、大学生爱上科学、选择物理的契机。

图为2007年,港中大举行杨振宁教授铜像致赠仪式,杨教授在仪式上演讲。资料图片

1964年演讲 龙尾远及「添马」

香港文汇报当年曾连续逾一星期报道其演讲消息和内容。据12月31日报道描述,当日演讲「由于座位所限,只有1,400多听众有机会进场,而2,000多不能进场的观众,只好望门兴叹……讲座原定在昨日下午4时30分开始,但下午2时左右,大会堂已出现一群一簇等待入座的听众。稍后,长龙慢慢形成,秩序井然。龙头从作为讲座地点的音乐厅的进口处开始,绕出大会堂低座的大门,再绕到高座,再从高座绕一圈而折回低座对面的皇后码头,龙尾伸延至远及『添马』兵舰的大门。排长龙的听众中,还包括两位手持佛珠的出家人。」

报道又形容:「学术讲座能够吸引着这么为数众多的观众,在这里是极其少见,甚至可以这样说:听众的人数打破本港战后以来任何学术讲座的纪录。」而自1965年1月1日起,香港文汇报分期刊出「现代高能物理学之认识」的中译全文,让广大读者一窥其学术殿堂之门。

事实上,此行来港亦涉及杨振宁与居于内地的父母及弟妹会面的特别安排。当时他把想法告诉港中大创校校长李卓敏,希望能帮助他办妥亲人们的签注,但当中涉及各方情况,办起来并不简单。李卓敏更曾为此找上时任港督戴麟趾,后来总算在其穿针引线努力下,以邀请杨振宁来港讲学为名,使杨振宁全家得以在香港重聚。当时杨振宁和弟妹一别已有19年,由分开时弟妹仍是小孩子,重逢时已是大人。

于港中大育才 84岁坚持授课

七十年代起,杨振宁到港中大讲学更为频繁。在1983年港中大建校20周年纪念讲座中,杨振宁进行了「读书教学四十年」的著名演讲,他谈到,港中大成立的20年间在多方面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中国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但中大在20年期间已经培养了不少人才。这是值得自豪的。」

自1983年起,杨振宁为港中大担任荣誉教授及开设研究生选修课,吸引物理系不少老师慕名前去听讲,1986年起港中大聘任他为特设的博文讲座教授,翌年设立「杨振宁阅览室」,1998年正式向其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对该校的物理研究和教学贡献卓著。2006年,杨振宁以84岁高龄在港中大重新开课,与物理系杨纲凯共同教授本科科目「20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直至2008/09学年他仍坚持授课,并不时安排见面会与师生交流。

赞港拥发展世界级物理学条件

除了港中大,杨振宁还先后获颁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大学的荣誉/名誉博士,并心系香港科研及年轻人发展。他是邵逸夫奖理事会的始创成员,对此以香港为基地的国际顶级科研奖项有深远贡献。他当时表明,香港有发展世界级物理学的良好条件,配合港人的智慧,吸引科技人才到港工作绝不成问题,但必须及时迅速地招揽各方人才,以追赶信息科技的大趋势。而2015年香港科学院成立,杨振宁也应邀担任荣誉院士,也是对港科院致力提升香港科研实力的重要支持。

杨振宁还强调,年轻人在21世纪会扮演重要角色,只要香港青年能抓住时机,香港未来一定更加美好。近十年间香港创新科技氛围日渐浓厚,他为香港创科博览任名誉顾问,在疫情前几乎每年都亲身到现场分享,他寄语香港年轻人,能够成长在这个科技高速改变人类的时代、生于中国能够全力追赶尖端科技成就的美好日子,更重要的是能够生活在香港这个中西文化最为融合的地方,大家应该珍惜和把握机会,积极为未来发展。

成就卓越育桃李 雕像寄意守望中大

自1986年起,杨振宁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长期将顶尖的物理学理论及前沿知识带到香港的科学界,帮助港中大及香港提升教研实力。为了纪念其卓越贡献,中大趁杨振宁荣获诺贝尔奖50周年暨85岁生日之际,于2007年为其雕像揭幕,并将之安放在港中大邵逸夫夫人楼的天台。原来,有关选址寄寓了杨振宁对中大的深情。据了解,他要求把其雕像安放上址,因为这里可以遥望港中大学生毕业礼的举行场地,也面向着中大物理系所在的科学馆高锟楼,他笑言要永远守望着中大学子、惦记着物理系。

中大设立杨振宁基金泽后学

此外,早于1992年,港中大物理系为庆祝杨振宁七十岁寿辰,设立了杨振宁基金,以邀请及支持国际著名学者到访中大及开展合作,学系又以杨振宁名义设立了多项奖学金,例如杨振宁访问教授基金、杨振宁奖学金、杨振宁奖学金(研究经历)、杨振宁科学研究基金等,受惠人数众多,其后很多活跃于各科学领域的学者,都曾经受惠于有关奖学金。

杨振宁十分重视港中大,物理系每年均举行一项很有意思的传统活动——「拍照日」。学系会安排全系师生合影,他会尽量抽空出席。由2000年至2018年,除了2003年及2013年,他总坚持参加,并向学生颁发奖学金。活动结束后,一众学生总是包围着他,要求他签名或单独合照,他总是亲切地回应,来者不拒。

其物理系的旧同事又透露,在学术上,杨振宁对学生和年轻学者爱护有加。有曾担任杨振宁助手的博士因中风长期昏迷,家庭顿失所依,杨振宁得知后便积极提供协助,且从不张扬,此事连患者的许多亲友都未曾听闻。

不朽贡献留典范 港科教界永怀念

杨振宁昨日辞世,本港教育及科学界纷纷深表哀悼。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均赞扬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成就获得国际高度肯定。

特区官员:青年学子的楷模

蔡若莲表示,她与教育局同事对杨振宁辞世深表难过,在此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她指杨振宁毕生致力于科研与教学,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后辈的悉心提携,成为青年学子的楷模。他为科学与人类进步作出的不朽贡献,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孙东表示,杨振宁研究成就卓越,曾任中大博文讲座教授,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带入香港校园,对本地科研与学术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心系家国,在推动中美学术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之余,亦为国家科技发展建言献策。创科局将继续发扬杨振宁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香港会持续汇聚国际科学人才,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港中大校长卢煜明认为杨振宁是世界知名理论物理学大师,无数科学家景仰的泰斗,「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巨人,更是一位和中大有深厚渊源的良师。」他盛赞杨振宁对中大学术发展贡献良多,对中大师生,特别是年轻后辈关怀备至,总是循循善诱、倾囊相授;其离去对全球学术界,是无可估量的损失,但他留下的学术宝库,将会继续启迪后人追求理论物理学的真谛。

他提到,杨振宁于1999年将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许多奖项、文章、信札、手稿捐赠予中大,大学于2002年设立杨振宁学术资料馆收藏这些珍品。中大已将馆内藏品数码化,建立「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在线系统」(http://cnyangarchive.cuhk.edu.hk/),开放予公众、学者及研究人员浏览。

知名数学家、港中大致真交叉数学科学院创院院长丘成桐昨日发文悼念杨振宁,「慕双雄携手,破宇称守恒,启我后学二三辈。继外尔规范,始强力物理,叱咤科坛六十年。」

香港科学院表示,全体同仁沉痛哀悼杨振宁辞世,「杨教授为科学与人类进步所作出的不朽贡献,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愿杨教授安息。」

责编:罗慧

  • 相关新闻
习近平出席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
习近平出席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10月13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总书记激励巾帼之花绽放新时代
总书记激励巾帼之花绽放新时代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