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娜姑镇,风里还带着山野的清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却已聚起一片热忱。8月18日,“强国复兴有我”的横幅悬在墙上,镇里的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们坐得整齐,50多双眼睛里,映着同样的期待——这是一场关于国防与网络的课,也是一次关于责任的共鸣。
先开口的是陈开发。这位戴着“云南省最美退役军人志愿者”勋章的老兵,一站上讲台,腰杆便挺得像当年在西藏戍边时那样直。他没说太多大道理,只讲自己守在雪山哨卡的日子:“风刮得能掀翻帐篷,可看见界碑上的‘中国’二字,就觉得浑身是劲。”话锋一转,又说起这些年强军路上的变化,从装备更新到军民同心,鲜活的故事里,藏着“全民国防”四个字的分量。台下静得出奇,只偶尔有掌声落下,轻却沉,像落在心湖上的石子。
陈开发的话音刚歇,县融媒体中心的刘光信总编辑便接过了话头。他讲的是网络——这个人人都泡在里面的“江湖”。“别小看一条谣言,能搅得邻里不安;也别忽视一句良言,能暖透人心。”他指着投影里的案例,从“如何一眼识破假新闻”讲到“怎样给手机设道‘安全锁’”,连互动问答时,有人问“家里老人总转发养生谣言咋办”,他也笑着答:“耐心教,就像教咱爸妈用微信似的,把‘辨谣’变成家常事。”话音里没什么说教味,倒像邻里唠嗑,可“文明上网”的道理,就这么顺顺当当钻进了心里。
后来的交流环节,没人再拘谨。有年轻职工说:“以前觉得国防离咱远,听陈老兵一说,才知道守家就是守国。”也有人接过话:“以后上网不光自己不乱说,还得劝着身边人,清朗网络不是喊的。”说着,大家拿起笔,在《强国复兴有我承诺书》上一笔一划写下名字。纸页薄薄的,签下的字却像沉甸甸的约定。
日头偏西时,活动散了。人们走出实践所,脚步比来时沉了些,却也更稳了。有人手里还捏着记满笔记的纸,有人正和同事念叨着“回去得把今天学的跟家里说”。这场课没讲什么豪言壮语,可娜姑镇的风里,似乎多了些东西——是老兵眼里的家国,是屏幕后的清醒,更是普通人心里那句“强国有我”的实在劲儿。
责编: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