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人格斗
无人机
未来座舱
智能云盒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26日对外公布,明确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勾勒出中国「人工智能+」最新的行动路线图。《意见》提出三步走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目标是到2035年中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提出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将沉淀共性能力,大幅降低应用创新门槛。
根据《意见》,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到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供需协同推进 推系列政策举措
《意见》围绕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一方面,以行业应用需求为牵引,统筹国内和国际,开展「人工智能+」六大行动。围绕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六大重点领域,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对各行业各领域范式变革影响,前瞻谋划「人工智能+」工作着力点。另一方面,以硬基础和软建设为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夯实「人工智能+」行动八大支撑。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演进规律,结合内外部形势变化,围绕模型、数据、算力、应用、开源、人才、政策法规、安全八个方面,系统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体系。
搭建共性平台 汇聚资源和产能
《意见》并提出,将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搭建行业应用共性平台。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应用中试基地是加速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标准化、体系化发展的共性能力平台。结合「人工智能+」六大重点行动,通过在制造、医疗、交通、金融、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布局应用中试基地,汇聚行业资源和相关产业能力,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推广应用成果、孵化创新主体、打造开放生态。
谈及这批应用中试基地的作用,负责人表示,一是聚焦共性问题,带动促进行业效能提升。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应用人工智能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问题,打造「示范价值高、带动效应强」的标杆应用,促进全行业生产效能提升。
二是打造共创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打通人工智能应用供需对接、数据开放、资源共享、技术交流渠道,提供人工智能应用研发中试验证环境,以应用发展带动技术创新,孵化培育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是沉淀共性能力,大幅降低应用创新门槛。通过「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数据规范、统一标准体系」,打造算力、数据、模型共性服务能力,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和推广,加速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四是培育共赢生态,促进行业创新范式变革。坚持开放协作、互利共赢,加快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构建资源共享、能力互补、良性互动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四方面摘要
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
●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业
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
●加快工业软件创新突破,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
●推进工业供应链智能协同,加强自适应供需匹配
●深化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增强工业系统的智能感知与决策执行能力
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应用
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
●加快服务业从数字赋能的互联网服务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方式演进
●在软件、信息、金融、商务、法律、交通、物流、商贸等领域,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广泛应用
资料来源:新华社
责编: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