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香港首次公开招股集资规模领跑全球。图为香港交易所外拍摄的宁德时代上市海报。 资料图片
(香港文汇报记者 严锴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近日就将于今年9月发表的新年度施政报告,以及香港未来的整体发展,一连三天听取特首顾问团意见。顾问团就香港经济高质量与持续发展、 创新与创业及区域与环球协作三大主题进行了广泛讨论。李家超特别引述顾问团3名新成员在会上表示,香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内联外通」及教育科研优势,地理位置优越,亦是国际金融中心,资金自由流动,十分吸引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并以香港作为「出海」的窗口。资料显示,香港交易所上半年IPO集资额全球居首,尤以创科股IPO集资成绩更为骄人。
特首顾问团于2023年成立,是一个高层次的咨询组织,就香港的策略性发展为行政长官提供意见,以把握国家和全球的发展机遇。顾问团按三大方向分组,即经济高质量与持续发展、创新与创业,以及区域与环球协作,以便达到更聚焦和深入的交流。
3新成员来头猛
上月24日,特区政府宣布委任新一届(第二届)34名特首顾问团成员,任期由7月1日起生效,至2027年6月30日止。新一届特首顾问团新增了3名成员,其中经济高质量与持续发展新增一位成员,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委员以及世界经济论坛董事会董事朱民,他曾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银行副行长和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创新与创业组加入了两间「杭州六小龙」创科企业的创始人,分别是强脑科技BrainCo创始人韩璧丞,以及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王兴兴。
行政长官李家超主持特首顾问团午餐会议,以听取顾问团成员就今年施政报告的意见。图为7月10日举行的第二场会议,新成员王兴兴及韩璧丞参与。
近日举行的三日会议由李家超主持,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署理财政司司长黄伟纶、署理律政司司长张国钧、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叶文娟和特首政策组组长黄元山分别出席了3场会议。
港条件对内企十分吸引
李家超昨日表示,这是新一届特首顾问团成员的首次会议,并引述特意来港参与会议的3名顾问团新成员朱民、韩璧丞及王兴兴在会上表示,香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内联外通」及教育科研优势,地理位置优越,亦是国际金融中心,资金自由流动,十分吸引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并以香港作为「出海」的窗口。
特首顾问团就三大主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一、香港经济高质量与持续发展──包括如何在地缘政治变化和经济转型之中巩固香港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地位等。
二、创新与创业──包括如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以及积极吸引资金和人才助力本港的创新科技发展等。
三、区域与环球协作──包括在现今地缘政治风云变幻、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好国家机遇和深化国际交往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系并开拓中东、东盟、南美和中亚等新兴市场以寻找新机遇,为海内外企业提供高质素的专业服务等。
李家超表示,特首顾问团成员是不同领域的翘楚和卓越领袖,或国际间享负盛名的学者、专家和企业家。他感谢各成员积极就香港的现况和未来发展的愿景提供精辟见解和睿智建议,为香港整体发展的策略和今年的施政报告提供了重要参考。
议员:加强科研产业结合 优势转化竞争力
(香港文汇报记者 严锴华)今年上半年香港IPO集资规模领跑全球,但来港上市的大型科技企业相对较少。多名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向香港文汇报表示,香港须加强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又建议特区政府将「政策、产业、学术、研究及投资」结合,把香港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要吸更多重点企业来港研发
「香港缺乏大型科技企业,需要吸引更多重点企业来港设立研发中心。」立法会议员吴杰庄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表示,这些大型科企不仅能提供就业机会,更能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动整个科研生态系统的发展。
对如何吸引内地科技巨头来港,他认为特区政府应提供更灵活的政策支持,「每间企业都有不同需求,特区政府应与他们密切沟通,量身定制落地方案。」
「内地资金与香港科研的结合将会是大势所趋。」吴杰庄谈到香港未来如何发挥科研优势时指出,合作不仅能解决经费问题,更能促进两地人才交流与技术转移,而利用内地资金和香港的国际人才,在香港进行前沿研究,再将成果转化应用,这种「香港研发,内地转化」的模式,既能发挥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又能对接内地庞大的市场需求。
「最近不少内地企业寻求与香港的大学合作,开展研发新项目,」立法会议员葛珮帆表示,科研与产业结合是香港未来的发展重点。特区政府近年大力推动科研发展,加上香港作为国际城市的独特优势,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留港发展。在当前国际政治环境下,香港的科研地位更显重要。因此,内地与香港的科研合作日益紧密。
「官产学研」促进学界业界合作
她指出,虽然特区政府的科研投入可能不及内地,但透过「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与政府共同出资,透过各种产业配对基金,促进学界与业界的合作,并优化政策配套,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强化香港的科研竞争力。这种合作模式预料将会进一步扩大,推动更多高水平研究项目落地,并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香港在多个科研领域全球排名前列,研发成果更屡获国际认可,但立法会议员洪雯坦言,香港在产业化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科研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本地产业的优势,技术转移和商业化程度不足,更缺乏完整的科研成果价值链。」
她建议特区政府将「政策、产业、学术、研究及投资」结合,促进教育、科研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再以市场需求引导科研方向,透过内地与香港优势互补,建立双循环机制,将科研成果在两地市场相互转化,把香港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港教育科研竞争力居世界前列
(香港文汇报记者 杨盈盈)香港近年大力推动教育与创科发展,在国际排名、资源投入及研发成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根据多项全球权威报告,香港在高等教育、整体竞争力和科技集群创新指数等方面位居前列。
香港的教育及创科实力在多项国际排名中表现突出,充分展现全球竞争力。根据《202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在教育领域高居第二。《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更将「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列为全球第二,并连续五年蝉联此殊荣。《2024年世界数码竞争力排名》显示,香港排名第七,科技部分更高居全球第三,展现在数码及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五大学跻百强 全球比例最高
在上月最新公布的2026年Q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香港五所大学跻身全球百强,比例高达56%,为全球最高,多所大学创下历来最佳表现。其中,香港大学位列第十一名、香港中文大学第三十二名、香港科技大学第四十四名、香港理工大学第五十四名及香港城市大学第六十三名。
创科发展方面,在特区政府积极推动下近年取得丰硕成果。2023年本地研发总开支已增至超过330亿元,占GDP 1.1%;制造及新型工业产业的增加值更达768亿元,占GDP 2.6%,同比增长7.6%。同时,特区政府连续三年推出总额各达100亿元的创科计划,聚焦科研成果转化、新型工业加速计划及策略性产业投资。
香港又成功吸引超过200家创科相关的重点企业进驻或扩展业务,包括宁德时代和华为等龙头企业,显示在国际创科界的吸引力。去年,香港的初创企业数量达到4,700间,是疫情前的四倍,并有20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科企以香港为主要营运地。
旨在促进国际研发合作的InnoHK创新平台,目前共设有30个研发中心,已进行超过500个研发项目,发表超过3,300篇高水平论文,专利申请逾1,200项,并孵化超过100家公司,培养博士生超过1,200名。其中,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成功研发自主基础模型,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则筹备参与嫦娥八号登月任务。
八所资助大学上学年亦累计发表26,353项研究成果,包括学术书籍、期刊论文、创意文学作品及专利权等,充分展示雄厚的学术实力。
责编: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