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暨《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开幕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图为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少先队员参观主题展览。 新华社
7月8日,参观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 新华社
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刊载的日本投降的报道。 香港文汇报记者李畅 摄
民众通过互动技术观看地雷战。香港文汇报记者马晓芳 摄
小朋友们现场观看澳门镜湖医院救助难民的故事。 香港文汇报记者马晓芳 摄
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 多维度展示抗战历史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马晓芳、李畅 北京报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8日下午开始面向公众开放,1,525张照片、3,237件文物借助雕塑、绘画、投影、互动游戏等形式多维度展示抗战历史。洛川会议的会议纪录、赵一曼从被捕到英勇就义的详细档案、《论持久战》日文版等众多文物档案首次亮相抗战馆,南京大屠杀、「劳工血泪史」、日本实施细菌战的证物等让观者触目惊心。香港文汇报记者现场看到,展览特设了港澳台同胞抗日斗争部分,通过图文影像展示宋庆龄在香港创立保卫中国同盟为八路军、新四军筹集资金物资,并借助立体图形呈现了轰动香港的「一碗饭运动」和澳门镜湖医院救助难民的故事。
据介绍,主题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分八个部分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套,其中一级文物有115件/套,新增文物、档案400余件/套,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全国50余家博物馆和私人藏家借展了珍贵文物。
模拟场景展示艰苦斗争环境
雪景、白桦、松林……走进展览第一部分,模拟的东北抗联战斗场景一下就将观众带入到东北抗联的艰苦斗争环境中。展厅展出的1936年8月11日伪满滨江省警务厅给伪民政部警务司关于赵一曼的报告吸引了很多观众,二十多页的报告从侧面展示了赵一曼的英勇事迹。赵一曼留给儿子的家书更是让很多观者动容:「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在展品前久久驻足,她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无法想象一位母亲在最后的时刻多么想念自己的孩子:「正是有无数个这样忘我的先烈,中国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海内外同胞积极支援抗战
展览第二部分为「全民族抗战 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运用视频、醒狮、弹坑等再现七七事变场景,多方位反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残酷,展示中国广大民众、各党派各界、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侨积极支援抗战的史料。通过卢沟桥宛平城造型、文物展品、历史视频、雕刻立体字等方式,打造全民族抗战爆发、平型关大捷、洛川会议、八路军东渡黄河、《义勇军进行曲》、华侨抗战等重点展项。
据展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关于第一位报道卢沟桥事变的《大公报》记者方大曾的展品尤为突出,他所写的《卢沟桥战记》首次向外界揭露了日军全面侵华的罪行。此外,还展出了反映正面战场中国空军第8大队队员祁心诚搏击蓝天、英勇对敌作战93次的飞行纪录簿,国际援华美军驼峰航线C-87型运输机残骸,1932年爱国绅士于登云为捐助东北抗日义勇军被日宪兵逮捕后写给其子于渤的遗书等。
香港文汇报记者在港澳台同胞抗日斗争部分看到,展览通过图文影像展示了宋庆龄在香港创立保卫中国同盟为八路军、新四军筹集资金物资。展览还借助立体图画,形象呈现了轰动香港的「一碗饭运动」和澳门镜湖医院救助难民的故事。1941年5月初,宋庆龄以保卫中国同盟的名义在香港发起「一碗饭运动」,号召香港民众「用节约一碗饭的精神以物力支援祖国抗战」,共筹集款项港币23,128元,国币615元,这笔款项连同各团体、个人的捐款,全部作为抗战救济基金。
重现战争场景 沉浸式了解历史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日前在香港举行了首映礼,而在展览现场观众也可以看到「里斯本丸」号的黑白影像。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中国香港前往日本,途经浙江舟山东极岛时被美军潜艇误判后击中。日军为防止战俘逃跑而钉死舱门,企图将他们永远埋葬于海底。中国渔民冒死营救了384名英军战俘,成为中英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
展览相关负责人表示,展览依据历史照片、山川地理、遗址遗迹提取代表性元素和标志性内容,综合运用文物、图片、图表、视频等各种元素,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战役战斗等进行场景化复原和情景化展示。来自四川的一位观众向香港文汇报记者表示,展览营造的现场感、代入感十分强,「通过一些科技手段让史料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让观众有了更多的共鸣,更感觉今日和平之不易。」
责编: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