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记者 文礼愿)香港各区近来涌现多款来历不明的「三无」旧衣回收箱(即无机构名称、无联络方式、无政府批准)摆放在路边,回收箱打着环保、慈善的旗号,吸引市民将二手衣物弃置箱内,进行回收或转赠有需要人士。到底市民的善心最终真的能如愿以偿吗?香港文汇报记者早前将三件附有迷你追踪器的旧衣投放进这些「三无」回收箱内,经过两个月追踪,发现当中一件旧衫最终被运往废物转运站准备送往堆填区,另一件则流落到菲律宾,最后一件旧衫则到达锦上路一个货仓后便失去踪影。记者遂到上址搵衫,发现竟是一间物流运输公司的货仓,揭发记者的旧衫疑被人非法走私到东南亚地区出售图利。回收业人士指出,这些来历不明的回收箱利用捐赠者的善心「套现」。
记者投放三件旧衣去向
香港各区出现不少来历不明的旧衣回收箱,它们涂上不同颜色,却没有留下回收机构名称、联络电话,摆放路边却欠缺地政总署的准许书,市民无从追查回收箱所属机构,也难确保捐出的衣物最终用途。
为揭开这些回收箱的底细,香港文汇报记者两个月前准备3件旧衣,并在袋口放置迷你电子追踪器,再分别投放在位于粉岭龙跃头永宁村篮球场对开、虎地排村村口,以及大塘湖村村口的回收箱内,但衣物一直原封不动,显示回收箱负责人不是频繁收集箱内的旧衣。
旧衣疑转售到菲律宾
不过3个多星期后,追踪器终于有了动静。随着追踪的深入,这些衣物的去向逐渐浮出水面。经过数月追踪,其中一件放置于永宁村回收箱的旧衣,最终疑被转售到菲律宾八打雁市一个名叫「Bay City Mall」的地方,之后便失去踪影,这是否意味着有人将二手衣物出口,转售海外牟利?
至于放在虎地排村村口回收箱的衣物,追踪器显示到达锦上路一间贸易公司的仓地后,疑电池耗尽,从此失去踪影。何以二手衣物最终会落入贸易公司手中?记者决定到上址追查,发现该处是一家由南亚裔人士开设的贸易公司,内里除了用货柜搭建的写字楼外,还设有一个两个篮球场大小的仓地,旁边停泊数架货柜车,以及数个大货柜。
见有记者登门,一名身穿白色长袍的职员面露错愕。当记者表示想追查二手衫的下落时,职员听罢说:「我们只是一家贸易公司,主要提供物流服务运往世界各地。」职员强调,他们公司在内地、巴基斯坦、廸拜等地均有分公司,专注做物流生意,不会接收二手衣物,相信有人将包括记者旧衣在内的二手衣经该公司寄运往其他国家转售。
职员直言相关运费不菲,「以一个40呎的货柜来算,运往菲律宾的话,收费约2万港元,若选20呎的货柜,收费约为1.5万港元,大约3个多星期可以到达。」
职员:新混旧报称新衣避海关拒收
然而当职员报价完毕后,他不忘补充一句:「二手衣物是『洋垃圾』,被东南亚政府严打,如果寄往菲律宾或有被拒收的风险。」见记者露出一脸疑惑,职员随即压低声线说:「除非事先有人『打招呼』,否则海关好大机会拒收二手衣物。」职员又称,曾听闻有人采取鱼目混珠策略,将一些新衣物混进旧衫内一并寄出,在报关时报称是新衣物,才能成功走私到外国出售图利。
有衣物疑被运往废物转运站
至于投放大塘湖村村口回收箱的衣物,最终去向更加扑朔迷离。追踪器最后显示,衣物被运往屯门蓝地的新界西北废物转运站。回收业人士指出,废物运往堆填区前会往转运站压缩,究竟是有人取走衣物后将追踪器丢弃在垃圾站,还是有人连追踪器及衣物一并当普通垃圾遗弃?这仍然是一个谜。市民一心参与旧衣回收响应环保及行善,最终或者只是一厢情愿。
识别正规回收箱
多由南亚裔或小型回收商设置
香港多个地区近来出现未经批准摆放的「三无」回收箱,却以环保与慈善为名,吸引市民捐赠衣物。环保及自然保育审批委员会前成员陈捷贵表示,这些回收箱大多由南亚裔人士或小型回收商设置。他指出,非名牌的二手衣物,回收链主要有三大出路:出口牟利、加工再造及送赠基层。其中,约四成二手衣物会出口至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柬埔寨、泰国、缅甸等地,成为当地市场的二手商品牟利。
无牌子衣物出口价每吨1000港元
陈捷贵指出,这些二手衣物的出口价约为每吨至少1,000港元,运费由买家承担,单个40呎货柜的运费约需1.5万港元至2万港元。由于运费高昂,回收商通常会集中大量衣物后再出口,以降低成本。
他透露,整个回收产业的利润并不算高。「以一吨衣物计算,回收商需回收约100件至200件衣物,扣除运输及其他成本后,每吨的纯利润仅约数百港元。」然而,若能掌握稳定的出口市场或加工渠道,回收商仍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这类二手衣物的第二条出路是进行加工,陈捷贵指出,进入这出路的二手衣物约占整体两成,有机会被改造成布料或制作布袋等产品。只有余下的两成衣物落入第三条出路,即以送赠形式捐赠给基层或有需要的社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低收入人士。
对于香港多区出现的「三无」回收箱,陈捷贵直言,这些箱子通常放置于乡郊村落的公众或私人地方,未经政府批准,属于非法设置。
他认为政府应加强执法力度,清理非法回收箱,同时增加合法回收箱的设置,满足市民捐赠旧衣的需求。
港人积极捐赠 业界:认可回收机构吃不消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李芷珊)将旧衣循环再造校服及制服的ESG School HK创办人陈伟彬昨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访问时表示,香港市民捐赠旧衣的意愿极高,然而本地二手衣市场需求有限,现时仅四家获政府授权的非政府机构负责营运 「社区旧衣回收箱」,以救世军为例,旗下的二手家品店面积仅数百呎,导致旧衣「消化能力」不足,「就连救世军也无法100%转卖出去。」对比香港庞大的旧衣回收量,相信四家认可机构每日仅能处理数十件衣物,可谓杯水车薪,远未能满足市民需求。
回收者多重视转售忽略分类
陈伟彬坦言,部分全新或名牌二手衫存在可观的利润,例如一件全新或名牌服饰转售价达1,000元,而转售商从回收箱取得二手衫的成本几乎为零,仅需花费十几元进行清理与整理,利润可高达十倍。此外,由于市场上仍有消费者愿意以较低价格购买二手名牌衣物,这种需求进一步推动旧衣回收市场的发展,也导致街头回收箱数量不断增加。
据他了解,旧衣回收的需求远大于四家认可机构的处理能力,有获授权机构设有回收数量上限,超出限额即停止接收。现行模式下,未获认可回收者皆只重视转售、忽略分类,最终形成只挑出有价值部分转卖,其余全数送往堆填区,根本无法解决实质问题。
要真正改善衣物回收问题,陈伟彬建议特区政府与服装行业共同推动分类回收机制,明确界定哪些衣物可回收、应如何回收。
他以电子废物为例,同样并非百分之百可回收,只有如塑胶瓶、塑胶盖等特定类别才会被处理,而衣物的材质更为复杂,包括聚酯纤维、棉、羊毛等,颜色也五花八门。
他认为,即使设置更多回收箱,若缺乏系统性分类与处理机制,最终绝大多数二手衣物仍将弃置堆填区,无法实现真正的循环再用。他促请特区政府订立长远目标,推动衣物回收分类,否则旧衣回收可能沦为转售之徒的幌子,而非真正环保的解决方案。
议员:正规箱常「搬窦」 市民更难辨真假
立法会议员陈凯欣近日亦发现,香港街头出现多个来历不明的旧衣回收箱。她指出,旧衣回收早已纳入规管体系,并设有指定回收商,然而近期却涌现一批非法回收箱,怀疑有不法分子利用市民的环保善心牟取私利。她举例,美孚地区曾出现数个灰色回收箱,外形虽与正规回收箱相似,但缺乏鲜艷色彩及机构名称标识,容易造成混淆。由于正规回收箱不时调整摆放地点,市民往往难以分辨新设回收箱是否合法。
有地区人士直言,过去大半年,新界多个地区涌现大量「三无」衣物回收箱,多数出现在新界的乡郊村落,尤其集中于粉岭、上水等地,回收箱数量已达三四十个。「表面上看来,这些回收箱可能只是单纯用于旧衣回收,但谁能保证它们背后没有涉及非法交易或其他问题?」
村民:「三无」箱多深夜偷运入村
他续指,部分村公所有感事态严重,曾张贴告示,要求箱主移走回收箱,却不得要领。有村民表示,「三无」回收箱通常在夜深人静时被偷运入村内,摆放后便难以追查责任人。
政府:两署联手清理违规回收箱
民政事务总署回覆香港文汇报查询时表示,署方自2006年起推出社区旧衣回收箱计划,由参与的非政府机构负责营运及管理社区旧衣回收箱,四个管理机构在全港共放置187个回收箱,所有回收旧衣及售卖旧衣物的收益均用作慈善用途。
为协助市民识别,每个计划下的社区旧衣回收箱上,均印有民政总署的名称和标志及管理机构的名称及联络方法。若坊间有其他机构于其他地点放置回收箱,民政总署或各区民政事务处在收到有关查询或投诉时,会进行实地视察。若该等回收箱放置于政府土地上但非属计划下,处方会把个案转介当区地政处作进一步跟进。署方亦于上述网站提供有关计划的进一步信息,包括计划简介和捐赠须知等。管理机构会透过不同途径进行宣传及推广。
食环署表示,就未获批准而放置在政府土地的旧衣回收箱,地政总署与食环署会采取联合清理行动。根据纪录,食环署今年7月至9月在元朗及北区共接获3宗相关投诉。
此外,环境保护署表示,根据香港法例第354章《废物处置条例》,出口旧衣服及其他旧纺织品到外地再使用或循环再造,均无须申领许可证。
责编: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