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治报内容图
https://www.newspaperhk.cn/Pics/2025/9/c20250904430ee2e406b040d89c08e793bd42edf0.jpg
王传君把戏中角色演活了。 (香港文汇报记者胡若璋)当日寇铁蹄踏破南京城墙时,侵略者手中照相机按下的快门声,并不亚于枪炮轰炸给南京人、给中国人带来的伤害。「他们精心炮制的『中日亲善』虚假图景如若得逞,在那个信息传递管道极为有限的时代,对残酷真-香港法治报,法治报,香港法治網,香港新闻,法制网,法治网
http://www.newspaperhk.cn/edu/detail/850.html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详情

《南京照相馆》今日在港上映 编剧张珂:影像之殇,或甚于枪炮

2025年09月04日 10:30:15  来源:香港文汇报   浏览量:10364

王传君把戏中角色演活了。

(香港文汇报记者 胡若璋)当日寇铁蹄踏破南京城墙时,侵略者手中照相机按下的快门声,并不亚于枪炮轰炸给南京人、给中国人带来的伤害。「他们精心炮制的『中日亲善』虚假图景如若得逞,在那个信息传递管道极为有限的时代,对残酷真相的遮蔽效果,不输给两颗原子弹的威力。」电影《南京照相馆》编剧张珂,在影片于香港上映之际,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直言:「电影透过一家照相馆里发生的真相与虚假信息的争夺战,正是我们冀望能以小见大的方式,让更多观众得知,这场反人类的系统性屠杀,绝非偶发事件或战争附带伤害。」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罕有的影像视角,切入抗日战争中一段最惨烈的历史场景,显露出媒介被操控的双面性:摄影既能定格历史瞬间,也能被施暴者用来编造谎言。张珂告诉记者,照片与现代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选择用照片作为切入口, 不只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也让他们对发生在88年前反人性的邪恶战争,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他在影片中设置的两个桥段,也如愿获得了观众认可。「影片中,照相馆里老金拉动背景幕布,呈现出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以及胶卷中出现的普通南京人,之所以能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我想,这是情感上的直观代入、心灵上的同频共振。」

影片以平民视角切入,通过照相馆暗房中的小人物群像,展现南京人民在至暗时刻的觉醒与抗争。

背后对历史话语权的争夺

目前,《南京照相馆》上映已逾月余,除在内地热映外,也已同步登陆海外影院与观众见面。面对登陆香港银幕的「挑战」,编剧张珂信心饱满:香港观众国际化程度高,历史观与价值观也更为多元,但影片要传递的信息及相对通俗的叙事方式,足够让即使缺乏深厚中国历史背景的普通观众,也能看懂故事、理解情感,并为之动容。

「一部好的历史电影或许就像一颗种子,会在观众心里慢慢生根发芽。」张珂说︰「如今影片收获的诸多正向反馈,包括海外观众观影后流露出的震惊,以及他们对这段未知历史的迷茫与探寻欲——都印证了作品的意义所在。」而回溯创作起点,张珂坦言,团队确立的第一个重要命题,便是「对历史真相的追寻」。

编剧张珂 受访者供图

「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仍在为还原历史真相而努力,侵略者当年犯下的战争罪行,至今未能得到全方位的清算。」正因如此,在《南京照相馆》筹备阶段,主创团队曾无数次自问: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样沉重且特殊的历史事件,电影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构建叙事,才能既尊重历史,又能真正触动人心?

在家国党政历史题材创作领域,张珂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过去6年里,他先后参与创作了7部家国题材电影,从《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革命者》,到《志愿军》三部曲,再到如今的《南京照相馆》,「这种创作选择,既源于我个人的知识结构,更关乎我坚定的个人立场。」张珂毫不讳言,当下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篡改二战历史叙事的行径,让他更加意识到电影人绝不能置身事外,「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到历史话语权的争夺战中,揭示不容篡改的真相。」

影片灵魂是创作者的立场与价值观

将「照相馆」作为影片的叙事枢纽,张珂认为,此次较好探索了中国战争片的新范式——群像模型。具体而言,影片以「求生—抗争—反击」为脉络构建起类型框架,展现战争阴影下的人性微光。但在他看来,仅完成叙事结构的「塑型」远远不够。当一部电影肩负着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的使命时,主创团队必须直面一个核心命题:何为这部电影的灵魂?

如今张珂愈加确信,影片灵魂在于创作者的立场与价值观。在《南京照相馆》中,主创团队毫不含糊地对88年前的南京暴行给出了清晰定义:这是一场反人类的系统性屠杀,绝非偶然发生的冲突,更不是所谓的「战争附带伤害」。同时,影片也毫不避讳地揭露了侵华日军所信奉的军国主义本质——那是一种漠视生命、践踏人权的反人性邪恶思想。

张珂的这份坚定,源于对现实的深刻忧虑。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历史的行径从未停止,「他们篡改历史教科书,质疑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将残忍的屠杀诡辩为『战争附带伤害』,这些颠倒黑白的论调,一直在侵蚀着大众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创作者,张珂认为《南京照相馆》的受众绝不能局限于内地,更要直抵世界。他注意到,当下不少海外观众在接受采访或在社交平台分享感受时坦言,此前对南京大屠杀一无所知,对二战期间中国战场所承受的深重苦难更是全然茫然。这让他更加确信,向世界讲述这段历史,是中国电影人的责任。

讲真实、立体、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我们需要的,是立场鲜明、直击人心的历史电影。」张珂的这份历史情怀,与家庭环境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父亲是一名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教授,自幼便让他接触到大量近现代史的一手资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视野。

「早在1894年甲午战争时期,清朝军队与日本军队之间,就已经存在着明显的代际鸿沟。」张珂回忆,与父亲研讨历史细节时,他便窥见了战争的「双重性」,「战争从来都不只有真枪实弹的沙场交锋,更有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认知暗战。」让他震撼的是,甲午战争时期,当时中国羸弱的国力与滞后的社会变革造成民众对战争懵然无知;而反观日军,彼时已经建立起完善的随军宣传体系,不仅派遣记者、摄影记者记录「战绩」,甚至邀请画家绘制战地浮世绘,在日本国内广泛传播,以此煽动民众的战争热情。

「直到现在,我仍会为一个多世纪前的细节感到心惊——当时日军就已经懂得邀请西方记者『观战』,在国际舆论场中精心塑造自己『亲善』『正义』的胜利者形象。」张珂指出,从史料中可以明确看出,1894年的日军已形成初步的认知战略;到全面侵华时期,更是系统化组建了所谓的「笔部队」,抛出「大东亚共荣圈」的虚假理论,将赤裸裸的侵略包装成反抗西方殖民的「正义叙事」。这套极具蛊惑性的话语,再配合经过刻意筛选的战地影像,最终在日本国内煽动起举国上下的战争狂热。

基于对国际战争片创作的观察,张珂坦言,中国影视创作者仍需积极探索中国战争片的新路径。「这条路需要3个核心支撑:一是植根本土价值观的艺术表达,让故事有『中国魂』;二是强化类型化的视听叙事,让历史故事更具感染力;三是淬炼写意留白的东方美学,让影像既有力量,又有温度。」作为一名深耕家国题材的中青年创作者,张珂表示︰「我渴望在未来的创作中,将更多真实、立体、有温度的中国故事呈现给世界,让世界通过影像,读懂中国的历史与精神。」

《南京照相馆》今日在港上映

(文︰莎莉)电影《南京照相馆》由申奥执导,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王真儿及小演员杨恩又等人主演,香港由8月28日起上映口碑优先场,今日(9月4日)正式公映,而优先场票房稳步上扬,短短6天累积票房近180万元,单日票房更胜多部正式上映的华语片。而据内地票房网站「猫眼」数据,电影自7月25日在内地上映至今,票房已冲破29亿元人民币,稳居2025年暑期档票房榜首。

电影以南京大屠杀期间真实罪证影像为基础,讲述1937年南京城内「吉祥照相馆」中一众普通百姓在日军屠城的背景下,意外发现日军暴行照片并冒死守护真相的故事。

【星光 印花】送《南京照相馆》换票证

由英皇电影发行送出《南京照相馆》电影换票证20张予香港《文汇报》读者,有兴趣的读者们请扫二维码下载文汇App,并在App内的「意见反馈」栏目下留言,或剪下《星光透视》印花,连同贴上$2.2邮票兼注明索取「《南京照相馆》电影换票证」的回邮信封(填上个人电话),寄往香港仔田湾海旁道7号兴伟中心3楼香港《文汇报》副刊部,便有机会得到换票证戏飞两张。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责编:罗慧

  • 相关新闻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义的信...
胜利日大阅兵丨80!空中护旗梯队飞过,
胜利日大阅兵丨80!空中护旗梯队飞过,9月3日上午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这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