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治报内容图
https://www.newspaperhk.cn/Pics/2025/7/c20250727affe475728964451a82ee722eb1e2393.jpg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看似平凡的物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成为窥探往昔的窗口。一只绘有“民国四年”字样、饰有特殊旗帜图案的瓷碗,与1915年5月9日这一中国近代国耻日紧密相连,静静诉说着那段屈辱与抗争交织的历史。 瓷碗上的历史印记 这只瓷碗,-香港法治报,法治报,香港法治網,香港新闻,法制网,法治网
http://www.newspaperhk.cn/edu/detail/583.html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详情

民国四年瓷碗:见证国耻与抗争的历史遗珍

2025年07月27日 12:23:28  来源:香港法治报 作者:吴鲜   浏览量:27379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看似平凡的物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成为窥探往昔的窗口。一只绘有“民国四年”字样、饰有特殊旗帜图案的瓷碗,与1915年5月9日这一中国近代国耻日紧密相连,静静诉说着那段屈辱与抗争交织的历史。

瓷碗上的历史印记

这只瓷碗,以洁白瓷身为底,“民国四年”的墨书文字,明确标注了时代坐标。碗身的旗帜图案,五色旗与另一旗帜交织,是民国初年特定政治符号的呈现。在民国历史语境中,这些旗帜曾是政权象征,而当它们与“民国四年”结合,便锚定了1915年这一关键时间点,成为回溯历史的实物线索 。

国耻之痛:《二十一条》的屈辱签订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欧洲蔓延,日本趁机妄图独占中国。日本以武力为后盾,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其内容涵盖剥夺中国主权、经济侵略、军事控制等多个方面,试图将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5月9日,袁世凯政府在日本胁迫下,被迫接受其中大部分条款。这一行为,使中国主权遭受重创,沦为列强宰割的对象,5月9日也由此成为刻入民族记忆的国耻日 。

社会反响:觉醒与抗争的浪潮

《二十一条》的签订,激起全国民众强烈愤慨。民间反日浪潮汹涌澎湃,各界人士以不同方式表达抗议。爱国团体纷纷成立,通过集会、游行、抵制日货等行动,声讨日本侵略与政府的软弱。学生们走上街头,宣讲国耻,呼吁同胞觉醒;商人罢售日货,以经济手段抗争;知识分子用笔为武器,在报刊发表文章,如《木铎》周刊刊载《五月九日》《国耻谭》等,激励民众“含垢忍辱,卧薪尝胆”,唤醒民族救亡图存意识 。

教育界也行动起来,全国教育联合会将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学校每年开展纪念活动,通过课堂讲授、主题演讲等,让国耻教育融入下一代成长,传递抗争精神。这些自发的社会行动,展现出民族在屈辱中觉醒,为后续救亡图存运动埋下火种 。

历史遗存的价值:文物见证与教育意义

这只民国四年瓷碗,作为历史遗存,有着独特价值。它是《二十一条》国耻事件的实物见证,与“国耻封”等遗存一样,以具体可触的形态,补充文献记载的细节。在博物馆场景中,比如云南陆军讲武堂这类承载近代军事、历史教育的场所,它能成为鲜活教材。讲解者讲述时,瓷碗可直观呈现民国初年历史背景,让参观者从实物中感受国耻之痛,理解先辈抗争的意义 。

从历史研究角度,它为探究民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提供素材。旗帜图案反映当时政权符号使用,“民国四年”标注见证纪年方式,辅助研究民国初年政治秩序与社会记忆构建。而从教育层面,它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典型,能跨越时空,让当代人触摸历史温度,明白国家主权珍贵,激励守护和平、振兴民族的担当 。

铭记国耻,砥砺前行

回望民国四年瓷碗背后的国耻与抗争,是为了铭记历史伤痛,汲取奋进力量。如今,国家已从屈辱中崛起,但历史教训永不能忘。这只瓷碗提醒我们,要警惕强权霸凌,捍卫国家主权;传承先辈抗争精神,以实干推动国家发展,让历史不再重演,让民族在复兴道路上稳步前行,用今日的辉煌告慰往昔的苦难与奋斗 。

这只瓷碗,是历史的沉默讲述者,更是激励民族奋进的无声号角,值得我们珍视、研究与传承,让国耻记忆化作民族前行的动力,守护和平,开创未来。

责编:罗慧

  • 相关新闻
习近平接受外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
习近平接受外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七月二十五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十六位驻华大使递交国书。这是仪式结束后,习近平在...
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
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七月二十四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